大唐风云之我家都是皇帝_作者:意元宝(738)

2021-01-20 意元宝

萧太后:“系统任务可以这么轻而易举地做成吗?”

宣太后:“群主做了多少年了,在你看来轻而易举?”

吕太后:“如果不是群主有本事,武后清楚群主在大唐的地位,你以为就凭群主一句话武后能答应?”

那么多年的准备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有资本和武媚娘谈筹码。

“好!”武媚娘太清楚李初的价值,有李初帮她一把武媚娘可以放松很多,所以武媚娘怎么会舍得放过这样的大好机会,和李初达成协议?

李初看向武媚娘,“一言九鼎。”

“一言九鼎。”母女二人达成了协议。

萧太后提了一句:“群主和午后在宣政殿里达成协议,就不怕传到高宗的耳朵里?”

宣太后:“传到李治的耳朵里又怎么样?不要忘了李治的目的是什么,他对李初的要求又是什么?难道李初不是按照他的标准行事?”

确实,李治知道李初和武媚娘一番交谈之后,似乎达成了一定的协议,并没有询问究竟李初和武媚娘都说了什么?

自那之后,李治能够感觉到武媚娘变得平和了许多,不再咄咄逼人。李治虽然很好奇李初和武媚娘之间的协议,但是并没有问出口。

而前往嵩山封禅仪式也开始准备起来,说是准备,只不过是挑了护卫的人,随后一行前往嵩山去。比起当年泰山封禅的场面浩大,如今这样的封禅仪式,显得不足一提。

李初被留在长安,随李哲一道监国,武敏之派到李初的手下帮着李初打理奏折。

也是经由此朝中的臣子才知道,原来这么多年来,李初一直都帮着李治和武媚娘处理奏折。

所以说朝中的臣子们都在心里暗暗再次嘀咕,皇帝陛下,您是扶起一个天后不要紧,还想扶起另一个公主和天后打擂台吗?

满腹的疑问也不敢说出口,还是老老实实的处理朝政吧。

留在长安随太子一道监国的政事堂诸位宰相,第一次站在太子的东宫里,看到李初坐在太子的左侧,而武敏之就立在太子的右侧,这样的局面就宛如李治和武媚娘错综复杂的关系,两个人代表的两方。

看的臣子们皆是胆战心惊,老老实实的把朝中的一些正事一五一十的告诉太子。

李哲虽然坐在正座,而且贵为太子,这些事情他一听就觉得头昏脑胀,可是李初坐在一旁,虽然不发一言,而且看起来很悠闲,李哲却不敢有半点松懈,就算听的再头痛,也还是装着把话全都听完。

“太子,请太子定夺。”禀告完一件事,臣子们就开始请李哲定夺,李哲虽然看起来好像都听进去了,实则一句都没听明白。

乍然被臣子一问让他定夺,李哲一下子看向李初。

“你定夺不了的是看我作甚,直接问他们,他们是臣子,你是太子,竟然让你定夺,就让他们给出主意来让你挑。”谁也没有想到,李初当着朝臣的面,竟然教起李哲如何应付朝臣。

李哲眼睛一亮,让他动脑子的事情他是做不了,让他动嘴皮,那完全可以。

“诸卿都有何看法不妨一提。”李哲学着李初的话,冲他们开口说话,就得让他们把主意都说出来。

臣子们没有办法,七嘴八舌的开始发表意见,然后又都看向李哲,等着李哲再次开口。

本来脑袋还算清醒的李哲,随着朝臣们七嘴八舌的发表意见,早就乱成了一团麻,理都理不清。

虽然没有眼冒金星,但是让他定夺,李哲第一反应还是看向李初。

李初轻声开口,“太子是太子,所有臣子都是辅佐太子办理国事的。所以太子不需要过于聪慧,也不需要有多样样精通,凡事只要听得清所谓利弊,利大于弊者可以做,弊大于利者不可行。”

这么一说来,李哲理了理刚刚听过的话,可是头痛,一句都不记得。

李初在这个时候再次开口,“和突厥一再交战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消停过,可是大唐久经战事,军事疲惫,国库空虚,眼下大唐再胜,突厥的兵力已经被击溃,诸臣中有的人是要一鼓作气再把所有突厥人杀掉,有的人却要休养生息,与民安和。所以两方争执也就这两点而已,想要在其中作出选择并不难。”

“愿听姐姐教导。”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从他们这些宰相的嘴里说出来复杂无比,听听李初怎么简言意洁的总结。李哲现在整个人都精神了。

“驻守突厥的兵力依然还是要的,但是只要突厥不再起乱,不再于大唐为敌,就不需要赶尽杀绝。与人留一线,也是给自己留一线,赶尽杀绝,只会引起更大的叛乱。得不偿失,对大唐有害无益。”说到这里,李初的意思也算是表达的很清楚,仗,她是不希望再打下去的,偏向于以民养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