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李初的理由大部分的宰相都是认同的,用天下来做考题,让考生们写出问题的解决办法,这也是对考生们的考验。
能够想出解决办法的人,而且能为朝中所能容。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也是大周需要培养的。
“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视而不存在,只有解决问题或者是解决矛盾,才能保证一个王朝的繁荣,避之不谈,虽然眼下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但对将来绝对不是。江山传承,谁不希望能够千秋万代,否则也不会在当年费尽心力的打下这片江山,治理这片江山。先祖不畏艰难创下这份家业,因畏于人言,畏于少部份人的利益,而不顾大部份的利益?真正撑起家国天下的还是那大部分人。”
这些话也就只有李初敢说出来,也只有李初说出来才不会让人觉得太过突兀。
武敏之和李初所处的位置不一样,考虑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李初要的是这江山稳定,是千秋万代的传承,可是武敏之想的是当前。只要眼下的江山稳固,将来的事,那是下一代的事,与他们又有何干系。
太多的人都是存着武敏之一样的想法,只想稳定一时,将来的问题将来再说。
但这并不代表李初会和他们一样,要知道,李初的目标是下一任的皇帝,就算在武媚娘的手里,这些问题不会爆发出来,将来到李初的手里,那就绝对有可能一下子爆发。
与其等到将来问题出现,矛盾无法缓和,必须想出解决的办法还不如在现在就开始想想怎么样缓和矛盾,解决问题。
武媚娘轻声一叹,要说武敏之和李初的差距,大概就是这份所处位置的不同吧。
其实很多年以前,李初考虑的都已经是江山如何稳固,如何能让大唐的天下继续传承下去。
李初提出税改就是想减轻百姓的负担,也是为了让国库能够有钱。
土地流失,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士族兴起,税赋是一降再降,要不是有那些商业税的支持,国库早就空了。
所以在很早以前,李初就已经在着手准备解决这些问题,现在不过是把问题挑出来,希望天下人乃至皇帝都可以正视这个问题。
“臣附议!”狄仁杰第一个同意李初的说法,也觉得发现问题不好当作不知道,既然他们没有想到解决的办法,不如集思广益,让天下人来帮忙,想主意,或许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好办法。
有这个想法的人不仅仅是狄仁杰一个,其他的几位宰相,真正心存天下,心存百姓的,也很希望这一世的繁华能够再延续下去。
“臣附议!”一个两个的人都站出来,他们能够体会到李初为长远打算,想要江山稳固,繁华延续的初衷,所以或许这一条路会很难走,但是他们愿意迎难走下去,希望将来有一天,他们这份心能够得到同样的回报。
武媚娘明白了,只要是站在长远的角度着想,都不可能不同意李初提出的这个考题,武媚娘自然和李初想的是一样的。
“好,这个考题朕同意啦。”武媚娘是想用这个考题是探出究竟谁是站在李初这一边,又有谁是站在武敏之这一边的,让武媚娘既是失望又是欢喜的。
欢喜这些宰相真正心存天下,几乎都是和李初一样的人,也就意味着将来有一天他们会和李初站在一起。
失望的是,枉费武媚娘早早的就把武敏之安排入政事堂,但是直到现在为止,武敏之并没有完全融入政事堂。
这两者之间的差距更让武媚娘心下失落,难道武家的人就这么比不上李氏的子孙吗?
就算李初是武媚娘生的,但是武媚娘第一反应都是,武敏之怎么就那么不如李初?
得亏武媚娘没有把话说出来,说出来李初得怼她一句。
她和武敏之是站在同样的一个起点的?也不想想教导李初的人都是谁?
不说李治和武媚娘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李初系统的四个太后,哪一个不是了不得的人物,武敏之呢?
按李初来说,武敏之能有今日成就已经不错,只是武媚娘要求的太高反倒显得武敏之更加不如李初。
“还有其他的考题有争议的吗?”最难的一道题定下了,那么就来说说其他的考题吧。
武媚娘示意其他人赶紧把想说的要说的话说完,一个两个的宰相,赶紧把手头的事情上报给武媚娘。
总的来说,除了李初这一道题备受争议之外,其他的考题算是中规中矩。
也因此没有什么人表示反对,那就意味着考题终于全部都定下。
“科考的制度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在其他人忙着收拾今天讨论的所有问题之后,李初忽然冒出这样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