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到这个时候了,武媚娘还想试探李初手底下的人,希望李初能把自己的人亮出来,可是李初何必呢?
这场仗不仅李初希望赢,武媚娘比谁都要希望,三国联手,这对大周来说,是个十分危险的信号。
“陛下放心,吐蕃那边的事情交给如今镇守的将军足以,我要对付的只有东突厥和契丹,东突厥,陛下想看看什么叫经济之战吗?”武媚娘诸多的心思,李初也得回敬一二,让武媚娘知道什么叫做经济战争。
“掌天下之经济,垄断天下的经济,兵马未出,我就能让东突厥大乱。所以,我要对付的只有一个契丹罢了。”很多人都觉得三国联盟一定会让李初很有压力,可是事实却不是如此。
很多年前,李初就准备好怎么对付那些国,他们总以为自己很强大,实际上……
武媚娘听到经济两个字的时候,同样也想起李初如今在大周的生意遍布天下,虽然不是垄断,因为李初早就提出过,不允许任何人垄断,但背地里,李初如果真有这个心,武媚娘纵然再派人盯着李初,总也有盯不到的时候。
“东突厥,那是我做得最好的一个生意大国,经济能让一个国家变得繁荣,也可以让一个国家在一夕之间分崩离析。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年我才会提出大唐的天下不允许任何人垄断生意。因为经济战争完全可以毁掉一个国家。只有市场公平竞争,一方退,另一方依然可以保持平衡,再由国家出手维护,再扶起另一个人来,才可以保证天下的安宁。”这些事情绝对是武媚娘不懂的,李初决定给武媚娘上一课,也让武媚娘知道。如今的李初早就不是武媚娘可以任意处置的人。
武媚娘第一次从李初的身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意,李初想打这一场仗要证明的不仅仅是自己领军之才,也让武媚娘看到她的商业天赋。
都以为商人卑贱,人人都瞧不上他们,却不知道如果商人联合起来,能够做的事情远远超过这些高高在上的人所以为的。
武媚娘其实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从来都觉得李初当年的经商只是小打小闹,就算这么多年来确实赚了不少钱,武媚娘也从来没有把商人真正当做一回事。
不想当做一回事,李初就用东突厥给武媚娘上一课,让她明白商人究竟有多可怕。
“那朕就拭目以待。”武媚娘虽然听出李初言语之间透着的杀意,照样想要亲眼看看。
像武媚娘这样的人不相信任何人说的话,只相信自己亲眼看见的,竟然李初说的如此自信,那就让她看看李初怎么样打败东突厥。
是以,东突厥、吐蕃、契丹的使臣尚未回国,大周的兵马已经开拔,无二话,打仗!以一国之力,主动出手对付三国!
想打,想闹,来啊,大周奉陪到底。
眼看战事要起,各国的使臣都想回去,武媚娘让鸿胪寺的人劝劝,不必急于一时,纵然两国开战,不过大周没有斩来使的先例在,所以不必着急的现在就回去。
倒不如留在洛阳之内,或许能够探听得大周的许多消息,或许能够帮助他们国家打赢大周。
听听这安抚的话,谁要是听不出是反话就是傻子。
可是盛情难却,大周一直挽留他们,希望他们能够多住几日再走,并没有想完全和大周撕破脸的使臣们也就只能一拖再拖。
拖到最后第一个兵败退兵的正是东突厥,其实说是兵败也不贴切,因为东突厥的兵马从来没有和大周的兵马正面相争,东突厥国内乱成一团,百姓相争,商人相斗,就连贵族们也打得面红耳赤。
百姓听闻大周的兵马兵临城下时,才明白原来是东突厥的可汗有兴兵进犯大周之心,为大周所知,所以大周才会先下手为强,偏偏这么多年来东突厥和大周的联系太深,贵族们的钱,多少是和大周一起赚的。
两国战事一起,大周的商人立刻撤出东突厥,这一撤可不把东突厥给搅得天翻地覆。
东突厥的百姓本来日子过得太太平平的,没有战事对于百姓来说就是求之不得的好事,结果倒好,因为他们可汗忽然动了侵犯大周的心思,结果惹怒大周。
大国之怒,总得让你看看是什么样的。
反正随着大周商人撤离东突厥,东突厥一天比一天乱,很多人都闹不明白为什么会乱起来。
可是乱了就是乱了,哪怕东突厥派出兵马,一时半会儿的总是不能够镇压这些乱。
而且两国大战在即,有时间派兵马震慑国中的纷乱,对外呢?
外面,李初带了兵马前来,只是陈兵在外,任由城中的百姓怎么闹,官兵怎么吵,他们就是不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