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在洛阳住了这么多年。洛阳给你的记忆始终是不好的,长安有你的欢喜,洛阳给你的始终只是悲伤。所以你在洛阳一直都是不高兴的。”踏入大明宫,武媚娘看着这些熟悉的建筑,何尝不是想起许久回忆。见李初抚过城墙和柱子的动作,眼中更是泛起了泪珠,武媚娘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我决定要立太子。”忽然冒出这一句话。李初回过头看向武媚娘,武媚娘掷地有声地道:“我要立李哲为太子。”
如此突然的决定,李初有些诧异,明明武媚娘回到长安是想对付她的不是,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所以你要怎么办呢?我立下哲儿为太子名正言顺,你再想和他抢位子就没有那么容易。”武媚娘带着几分幸灾乐祸的看着李初,似乎迫不及待的想看李初变脸。
“挺好的。”立定太子,那么就意味着争夺太子之位的事情到此结束。李初认同这是一件好事,没有像武媚娘希望的那样心急如焚。
武媚娘接二连三的给李初丢出对李初不利的消息,偏偏李初全然不为所动,让武媚娘有种一拳打在棉花上的感觉。
“对了!我让人从外面寻回来几样农作物,这些年试验的不错,改日陛下可以亲自去看看。”本来想要打击李初的武媚娘听到李初丢出这样的消息,蹙紧眉头询问,“什么东西值得你大惊小怪?”
“等陛下亲眼去见过了,自然就会知道这些农作物对大周意味着什么。”玉米、红薯,这些都是耐旱耐干的作物,有了他们,天下的百姓就多了几样可以活命的东西,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
武媚娘看到李初眼睛发亮的样子,依她对李初的了解,很清楚李初并不是信口雌黄的人,能让李初请武媚娘钱去亲眼看看的所谓农作物,定然关系着天下百姓的根本。
“那么我等着你拿出来,让我亲眼看看你的这些东西究竟有多厉害。”能够再回到长安,是很值得朝中的许多大臣高兴的事情。
好像忽然之间他们有了精气神。做起事情来更显得欢喜,曾经让他们觉得前途未卜,现在却是叫他们安心无比。
武媚娘说要立太子,说到做到,回到长安的第二天,立刻颁下诏书,昭告天下,立李哲为太子。
李哲万万没有想到这样一个大好事砸到自己头上,却吓得他浑身直发抖。
李哲想要拒绝第二次成为太子,还是身边的人反应的快,赶紧捂住他的嘴,生怕他说出什么不当的话,传到武媚娘的耳朵里,引得武媚娘勃然大怒,那他们可都得死。
但是李哲现在都已经知道李初的心思了,他成为太子绝不是好事。
“你可千万不要糊涂,这可是陛下亲自决定。诏书下达,若是抗旨不遵,陛下绝不会因为你是她的亲儿子就手下留情的。”提醒李哲不要忘记武媚娘的冷酷,如果李哲真的抗旨不遵,只会让自己陷入死境。
终究想起武媚娘的心狠手辣,李哲再也不敢将心中的拒绝说出口,恭恭敬敬的接了这一份封自己为太子的诏书。
孝庄太后:“这是好事。我在想武皇究竟想做什么。”
自从听到武媚娘想立李哲为太子之后,太后们七嘴八舌的都在想怎么打消武媚娘这个念头,但是李初不愿意,其中孝庄太后也觉得这是好事。
萧太后:“神龙政变,有没有可能再发生?”
孝庄太后:“那就得看武皇怎么样行事。”
两位都是知道后面历史发展的人,提起这些事来,你一言我一语的商量着。
只听政变两个字都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吕太后问:“太子,那可是名正言顺继承皇位的人。武皇忽然决定立下太子。难道真的不想让群主继承她的江山吗?”
李初这么多年,费尽心力的做下许多事情,怎么看武媚娘都不像不为所动的。
这些年来,自从武媚娘登基以来开了女科,女官在大周来说再也不是不能存在的事情,随着一个个女官出头,在朝中站稳脚步,表面上谁都觉得女官不再那么不能容忍,暗里的人怎么想,若不是闹到明面上,谁乐意管他们来着。
如果在这个时候武媚娘愿意支持李初,李初绝对可以稳坐太女位置,将来也能顺顺当当的继承皇位。
只是武媚娘怎么就突然决定立太子?想来想去,一群人总是想不明白武媚娘的心思怎么的变化。
李初:“虽然太子已立,可是你们是不是忘了两个人?陛下身边的两个男宠都不是安分的人。”
“公主,不好了!”李哲那里得以被封太子,所有人都暗松一口气,慈心忽然急急的冲进来喊着一声不好,李初回头看过去,等着慈心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