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府中不曾见过,是宫中的做法么?”
“是,”汉王妃韦氏答道,“前些儿我去侍疾,母后身子仍不爽利,不大有胃口。进了几口饭食便罢了,只是后来又进了山药糕、杏酪等,很是香甜。我回府前,母后遣人送来单子,说可以给孩子们也做来吃吃。”
“母后一向慈爱。”汉王略微舒缓了脸色,但心中仍是不大舒服。
“是呀,母后还说,宫中为高皇帝守孝,咱们尽孝心是顶心诚的,只是孩子们若是吃得不好,饿出个好歹来,高皇帝也是会心疼的。给咱们的方子,母后说都是她近来用了之后觉得很好很有效的,让咱们也吃起来呢。”
“唔,那让府上的厨子做起来吧。你和孩子们都多进一点,不要浪费了母后的好意。”
只是他自己要不要吃,却是没说。
见到儿女们吃得香甜、吃得开怀,汉王的神色越发难看,匆匆甩下一句“我还有件事没办,你们继续吃”,便离席了。
不是他真的有要事,而是再看下去,他怕自己会发火。
这些吃食,宫中原本是没有的,只是皇太子特意让御医择取了便于食补的食材,又让御医想法子做了出来,宫中才吃起来的。
堂堂的皇太子,不远庖厨反而主动让人创新菜式,自然是有原因的。
他打着药补不如食补的旗号,找御厨和御医去研制新的“药方”。
只会动嘴去支使别人,偏生又实在会吃,说了几句,还真研究出一点东西来。
父皇母后不说自己进的山参如何难得,却夸赞皇太子实在是纯孝,汉王一想起这件事便来气。
这回倒好,皇太子不务正业去研究吃食,成就了他纯孝的美名,还让这些吃食也传出宫禁,传到外边来了。
这些点心确实都很好吃,又兼有食补之用,等到再传到官员富户、寻常百姓之家,那太子的名声也愈发会大起来了。
到时候,会传颂太子仁孝之名的人,怕是又会多上不少,真是想想就让人来气!
若是寻常时候,堂堂皇太子不务正业,不学经典,去研究医道、庖厨,怎么也不会是现在这样风平浪静,可是偏偏让皇太子赶上一个好时候,有一个师出有名的理由。
怎么什么好事都让皇太子摊上了?
汉王越想越气,“咕咕咕”,肚子竟生生的被气饿了。汉王在王府之中生闷气, 同样得了宫中送来的点心方子的梁王就比他想得开。
人没必要和吃的过不去,更何况,这些点心也确实好吃。
太子大哥是一片孝心,母后想让他们也尝上这些点心, 自然也是慈母心肠。
二哥汉王说不定会心气不顺, 可是他和二哥可不是一路人。
论起自知之明和认清局势, 他可比二哥要强多了。
两府的王妃进宫给婆婆侍疾的时候,对点心的味道也是赞不绝口——平日里也没什么可说的话题, 谈论别的还要担心犯忌讳的可能, 谈论吃食就安全多了——又有一个太子妃捧场, 皇子妃之间的关系更是前所未有的和谐。
皇太子命御医、御厨一道发明了点心, 功劳倒有半数要分给他。
皇后与三个儿媳妇说起这儿子, 便少不得要回忆一下他们兄弟几个的童年。
皇太子虽然年幼的时候便入京居住,却到底是在皇后的膝下长成幼童的,又兼之是长子, 能说道的事情还不少。
“老大还小的时候, 就是个会吃的, 比他的弟弟们要嘴刁。别看现今这孩子能吃苦,原先可是壮实得很。后头他来了南京, 每年来看他, 都会长胖些。只是后来才瘦了。”
汉王妃与梁王妃只是笑,并不答话。
他们这时候的观念, 孩子小时候是越壮实越好的,保不齐生个病人就瘦了好几圈了,若是养得不壮实, 反倒要担心孩子养不住。
所以除非是太胖, 否则的话, 略富态些,都是壮实,是好事。
这话若是让汉王听见,保不齐要嘲笑他大哥一番,别看现在一副“美仪容”的模样,小时候不还是个富态的胖墩?
然而换成王妃,就不敢应声了。
纵然是太子妃,也不敢在太子殿下的身形问题上说什么。
“都是母后会养孩子。”
皇后也知道她们不便在这个问题上多说什么,便继续道:“老大爱吃,捣鼓出的军粮和这些点心,味道倒也很好。”
“是呢,也不知太子是怎样的巧思。”
“原也不见太子将心思放在吃上呢,还是母后的面子大。”
太子妃似是埋怨地说出这句话,却让皇后听了,只是看着她摇头笑。
做儿媳妇难,做一个皇家的儿媳妇,就更是难上加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