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再怎么稀罕,也比不上粮食,还是高产的神物粮食的种子啊!
这一次返航,除了板上钉钉的领头人马康平,谁能肯定自己一定能被选上了。
大军护送宝船出航,确实是熟门熟路的更好,但是总有人会厌倦海上生活,这一次跟着出航过以后,朝廷也不一定会点上同样的人跟着护送出航。
既然如此……
反正已经在海上航行了两年了,再迟一年回去,也没什么大碍。
若是能趁着纪王在船上的时候,跟着纪王殿下寻到良种……
那就发了!
光幕是所有人都能看见的,大周现在指不定因为光幕的信息怎么热闹呢!
就算这一回船队推迟了回国的行程,见到光幕的人也会知道是怎么回事。
他们在国内的亲人,也能见到光幕的信息,就算不能具体到个人,也总是能有个盼头。
富贵荣华,就在此一搏了!
半天后,关于纪王的光幕信息发生了变动。
他寻到神物良种的时间,变成了他第一次出海的时候,当然,第二次出海的记录没有变,似乎还有其他的作物——这也是好事,下次跟着纪王出海,也是板上钉钉能赚大功劳的好事——宝船船队,在期盼中,继续向远离大周的方向航行。
景熙五年七月初八,远离大周将近五年的船队,回国了!纪王回到皇宫, 已经是景熙五年八月份的时候了。
见了父皇景熙帝之后,宫中又为纪王的归国摆了一场庆贺的筵席。
老早吃腻了宝船上的饭菜,又因为长期的随船出行而黑瘦了不少, 终于吃到宫中珍馐的纪王在心底默默地泪流满面。
果然还是父皇更懂他!
当然了, 有光幕播报,无论是谁都知道, 纪王这次随行出海,可是立了大功的。
这次的筵席, 除了是为纪王接风洗尘, 同时也是宫中先为纪王庆功的宴会。
虽然排行第四, 但是凭借着光幕肯定的功绩一跃成为除皇太子外,皇子中最亮眼的那个崽的纪王, 当然要好好地认认人。
都过去了四年多、将近五年的时间,纪王祁允昇又多了几位弟弟, 同时, 他离京的时候还是小毛孩儿的几个弟弟,也都长大了。
光论天子景熙帝这一支,不仅他本人这几年里又连有皇子出生, 东宫的皇太子和纪王的二兄越王、三兄寿王,也都有子息诞生。
算起来, 和他们年龄相仿, 却到现在还是个童子身的纪王,才是大龄剩男。
纪王家里是有王位要继承的, 纵然不离国去开疆拓土,也得是世袭罔替之王爵, 这样的条件, 根本不用担心找不到好媳妇, 反倒要防备别人为了纪王妃的位置动什么歪脑筋。
出海后放飞了的纪王,刚回国,还沉浸在久别归乡的感动里,没心思进入勾心斗角的状态,所以就连自己回国后应该娶妻了这件事,也还没怎么放在心上。
反正就算他上心了,主持遴选的还是皇后,把关的还是景熙帝,亲爹还会害他不成?
这次的筵席,就连太上皇和太后都抽空出席了——宝船和神物良种的面子大,久居北京的太上皇和太后可是难得回南京来的——两岁的皇长孙也被父亲带来认人,和叔叔见面。
只不过景熙帝也像他的父祖一样,在尽力培养嫡长子做继承人的同时,对嫡长孙还寄予厚望,所以这场宴会上,皇长孙在景熙帝身边的时间反倒是最多的。
也就是他想着皇太子本身就常在太上皇身边,见皇长孙面的次数还没祁元询自己多,这才让孩子三岁以前且先养在父母身边。
等到三岁之后,他也是要将皇长孙带到身边来培养的。
筵席吃得很舒心,氛围也很正常,就是差不多酒足饭饱之后,景熙帝就要开始说正事了。
这个习惯不怪他,华夏式家长嘛,吃饭的时候说事也算是寻常的。
食不言寝不语,也得看放到什么场合中。
虽然宝船出海的真正领头人是内官监太监马康平,但是这是皇家家宴,出风头的事,自然被祁元询送给了四儿子纪王。
很显然,这个前头没有告知的项目让纪王一脸懵。
但是他还是坚强地打开了话匣子。
海上的生活没有什么特别好说的,除去千篇一律的日常生活外,也就遇险、来到新番国、发现新事物等有能说的地方。
而以宝船之大,船队之强,除去几次差点卷入海上自然形成的天灾之中去外,并没有特别的凶险。
但是这些海上风光,即便再平淡,也是每日重复着几乎不变的生活轨迹的宫中人难以想见的。
太上皇和景熙帝还好一点,纪王说起他在海上的日子的时候,与宴诸王不少都露出了羡慕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