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天下都知道我会当皇帝_作者:长恨歌行(224)

2021-02-07 长恨歌行

王大的家里很穷,家徒四壁不足以形容的那种穷。

他的爹是远近闻名的烂人,最是好赌,又好酒,平日里游手好闲,终于将家业败了个精光。

结果王大他爹有一晚喝多了,回家的时候被绊了一跤,自己拍拍屁股就死了,留了一堆的债给孤儿寡母。

王大他娘前些年也没熬过去,他娘去了以后,为了安葬老娘,王大身上又是一笔债。

这人后来一狠心,便去官府报名,参加了远征军。

也不知他后来在哪个王爷的藩国那里落了户,总之回来的时候,已经是远征军的千户了。

纵然藩国的千户官放到大周本土,指不定要被降级成百户、总旗甚至于小旗,含金量不够,但那大小也是个官不是?

这王大回来是为他娘修坟的,当年他家落魄,就算他愿意背上一笔债,也只是让他老娘不落到草席裹身这样凄惨的境地里去,那安葬的薄棺真是连被拜托做棺材的木匠看了都不落忍,还给他家免费又加厚了两寸,又让王大在他家好好吃了顿饱饭。

就是这两寸和一顿饱饭,王大感念在心。

那时候他们乡还没遭灾,王大厚谢恩人后,木匠他们家竟借此在府城买了两进的宅子,又在村中蓄了好几亩田。

后来王大走的时候,就引得村中好些年轻人心念大动,想着跟他一样去搏富贵。

只是家业难舍,就算自己能下得了决心的,也被家中长辈、妻儿绊着,没能成行。

前阵子林从和林放去府城——郑国到底只是个藩国,不能和繁华的中原比,这里的府城,放在中原,只能算是个小县城——竟又见到了王大。

这回见面的王大比前些年见到的更威风,和宣怀府的知府坐在一块谈笑风生,而林家兄弟上一回见到知府这样的大官,还是从中原过来。

他们都是正宗华夏苗裔,被分配到不同村子的时候,不仅府中衙门的吏员们齐齐干活,就连府尊也和他们闲话一二,勉励了几句。

这要说王大有什么出奇的地方,倒也没有,就他爹那个烂赌鬼的模样,更不能说是祖坟上冒青烟。

所以王大为什么能发家?

还不是赶上了好时候,中原的朝廷支持藩王们出海立国,愿意跟着一起走的百姓都有百亩良田,更何况是跟着一起打仗的远征军?

只要能活下来,有战功,那就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当初那些藩王们,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参加他们组织的远征军,一个个封侯拜相的许诺都不要钱似的发,而事实上也确实有许多的人成功地享受到了这些拿命搏来的富贵。

就是他们当年乡里没遭灾,也没少听见地方官府做的“宣传”。

二弟没成亲没挂念,又正是年轻气盛有闯劲儿的时候,也难怪会被激起这样的想法。

林从想起上次在府城见到的王大,哦不,是王指挥使,更睡不着了。

今天虽然没争出个结果,但二弟恐怕不会那么容易放弃。

王大来郑国,指不定是这些藩王要组的联军真的要成立了,若是二弟一直死犟着不松口,该如何是好啊……林放最终还是成功地辞别了兄嫂, 应募去了郑国远征军中。

他死犟着不愿意成亲,执意要参军,他大兄也不能牛不喝水强按头。

更何况, 这一回恰巧遇见了王大来募人,彼此之间是乡人, 好歹也有个照应。

若是让林放自己不管不顾地偷跑去报名应征,却连个提携照应的人都没有,反而会更不妙。

这一番思量之后,林从最终还是为林放打理了一身行装, 送他参军了。

入伍后,跟林放同个军营,以及同驻地的, 都是大周出身, 彼此之间自有一份亲近。

这亲近都是对比出来的。

诸藩远征军的人员构成很复杂, 有当年就随藩王一道开边的元从——这些人一般都是有官身了的,最低也都是小旗(十夫长)——有大周本土和诸藩藩国里征募的周人百姓, 以及诸藩的藩国土著。

已经有了官身的元从们自成一派, 就算彼此之间有龃龉,也不会特别看得上新加入的新兵, 顶多提携一番乡党。

周人百姓参军的,彼此之间虽也有地域之分、籍贯之别以及军户与农户、匠户等的区分, 但都是华夏之人, 又都是为了建功立业来的, 在军营之中, 并没有太多龃龉。

这不同类别的人应征后, 自然也都彼此抱团。

更何况, 周人在军营中虽能得到一定的优待, 但是架不住土著的数量大啊。

藩国之中,土著为官的不在少数,纵然周人有身份优势,想要晋升,还是要立下功劳才行。

此后林放便在军营之中勤练不辍,兼之军中还有教授他们识字的先生,这日子竟过得比从前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