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陛下又派出李封和霍灵月前往东南海平定两国之乱, 因为上一次的战果, 霍灵月被提到了左将军的位置,辅佐李封打仗。
其实大越的边境一直以来都不平静, 北方有匈奴, 东南有两个小国,西南有诸多蛮夷强盗,只不过和匈奴比起来, 其他的战斗规模都是小打小闹罢了,如今匈奴北却离开大漠,周镇终于有精力抽出手去应对周边的这几个麻烦。
李封和霍灵月来到东南海,见了楚海王。楚海王见他们两人年轻, 心里颇有些不以为意。
倒是楚海王的世子,见了霍灵月,脸色大变,面露惶恐。
太学的年龄是八到十五岁, 十五岁之后,楚海王世子便离开了长安城回到东海,他觉得还是做世子舒服一些,在太学的时候,先是与淮安王之子争锋相对, 但最后他们都败给了霍灵月。皇帝陛下给予霍灵月十分明显的偏爱,后来皇子周云深和霍灵月走得近了, 霍灵月便是太学之中大家公认的风云人物。
楚海王世子对霍灵月那种强烈的压迫感记忆犹新,后来霍灵月在西北方镇压土浑国时一战成名,有些人感到不可置信,但楚海王世子他们还是觉得挺理所当然的。
李封和霍灵月对楚海王的态度不以为意,他们问了楚海王关于东国闽国联军的信息,楚海王说东国闽国共拥兵40万,是个非常可怕的对手。
他们又了解了东南边境的地形,知道这里有条大河,随后制定了作战计划,带着军队就出发了,楚海王也带着自己的军队。楚海王世子本来想劝劝自己的爹,但最终还是没有说话。
元鼎九年春,李封和霍灵月带兵到大河边,与东闽两国联军遥遥相对。天降大雨,就连眼前的景象也看不清楚,楚海王说不能打,这种天气打起来太吃亏了。霍灵月说可以打,对面肯定觉得我们不会动手,那就打个出其不意。
李封自然是听从霍灵月的建议,他带着大越骑兵跨过大河,冲垮了东闽联军的防线,随后一路向东,直接拿下了东国半边的领土。
他们打完之后,楚海王才带着军队赶上来,对这支军队的行军作战速度目瞪口呆。他们盘踞在东国领土之内,楚海王没赶上之前的战斗,觉得自己丢了面子,便提出要去追击逃跑的东闽联军。
霍灵月劝他不要追,楚海王以为她是怕自己抢夺功劳,冷哼一声,率领军队离开了。
楚海王这支军队不归李封管,所以他只能看着楚海王离开,疑惑地说:“他干嘛啊。”
李封并非不了解楚海王的想法,只是他习惯了身边都是霍屹,秋鸿光,现在还有霍灵月这种将领,和他们合作久了,对楚海王这种行为感到十分迷惑。
霍灵月低声笑了一下,说:“楚海王世子和他挺像,但比他要识时务一点。”
“天高皇帝远,在这儿谁都得听他的,当然心态不一样了。”李封偷偷看了霍灵月一眼,对方穿着玄甲,戴着头盔,冰冷的铁片贴在脸上,腰上挂着一把短刀。李封见过那把短刀,非常漂亮,也有着令人目眩神迷的锋利,但短刀在战场上局限性还是很大的。
“离长安城远一点会更好吗。”霍灵月偏过头说。
李封心脏剧烈地跳了一下,和他并肩作战的霍灵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令他心动。他瞬间想到了离开长安城的霍屹,知道霍灵月肯定也是想到了霍大将军。
不过谁都没想到霍灵月会留在长安,不提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他们这些和霍府走得近的,都知道霍灵月和她小叔叔关系多好,哪怕是亲生的父女关系也到不了那种地步,他们也以为霍灵月会跟着霍屹离开的。
但霍灵月留下来了,且频繁参战,她留下来总不能是为了打仗吧。
楚海王那边追上了东闽联军,那边东国和闽国增派援军,和楚海王对上,楚海王大败。这边李封和霍灵月得到消息,立刻率领军队朝联军扑过去,一路打败联军之后再次深入东边,占了东国大半国土,占领了东国国都。
楚海王愤愤不平,他觉得自己运气太差了。李封和霍灵月却无暇顾及他的感受,他们俘虏了东国国王。
东国国王被关在牢笼之中,霍灵月亲自把他放出来,为他倒上好酒。橘黄色的烛火下,几人的身影摇摇晃晃,霍灵月劝解国王,她说东闽两国联军,东国出力,闽国却不出力,如今东国损失如此惨重,闽国却完好无损,分明是拿东国当挡箭牌。就算是日后东闽联军打赢了,他们之间也得分个老大老二,以现在残存的势力,必然是东国雌伏于闽国之下。
闽国用心险恶,东国再打下去就彻底起不来了,不如及时止损,和大越联合反击闽国,这样主动权就完全在东国手中,而被动的变成了闽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