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北侯父祖辈都战死沙场,剩下他十四岁就袭了侯位,因为幼时被送到老燕北王膝下教养,所以算是敖仲半个徒弟,但相比敖仲的平和中正,他就傲慢得多了。
叶庆抓着一个机会,是靖北侯起身更衣的时机,上去献了策。他家传一脉原是驻守幽州,和靖北虽近,并无往来。所以靖北侯也对他献上的以陌刀阵破铁兀塔的方法十分新奇,仔细推敲之后,大加赞赏,连宴会也匆匆结束了。叶庆献策回来,毕竟年轻,不由得志得意满,看见满营月色,只有敖云的营帐还亮着灯火,过去跟敖云告别:“侯爷把我调入玉门关守军了。”
“可惜还是平级调动,手下只有三千人,我还真没领过重骑兵呢,明天好好琢磨一下。”
敖云心态倒是平和,没说什么。卫章就皱起眉头,忍不住问:“真不告诉他?”
“告诉我什么?”叶庆满头雾水。
卫章胆大,不等敖云允许,直接道:“你以为这是什么好事呢,少爷早推算出来了,侯爷现在就想出关应战呢,你的陌刀阵只会助长他的信心,从去年开始,侯爷就想在重骑上和西戎人一决高下了。”
“出关应战也不是不可以,咱们的重骑兵那么好……”
“就是因为我们的重骑兵好,侯爷才舍不得不用。玉门关必破,守也破,攻也破,但坚守的话,两万守兵就可以消耗西戎三万人左右,还能挫他们的锐气。然后退守凉州,打消耗战,幽燕仍然是铁索连环。如果是幽州和燕北,都会这样打,但咱们侯爷不会甘心。危险就危险在这个不甘心,这就是道家说的祸福相生,善泳者溺于水。”
营帐内昏黄灯光下,敖云的眼神坚毅和深沉,仿佛他说的不是什么牵涉数十万士兵的大仗。明明是和自己一样的副将,一样的青年,叶庆的气势却不由得弱了下去。
“那要是我们赢了呢?”叶庆不甘地问道。
“赢什么?”敖云反问他。
叶庆顿时怔了一下,是啊,玉门关必破,赢的不过是伤亡数目而已,但如果输了的话,重骑兵溃败,和守城被攻克的军势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兵败如山倒,瞬息之间的事,凉州根本没有反应时间。后者却是漫长的消耗战,至少拖上半个月,西戎的气势会被拖缓,也给足凉州反应的时间。
这是完全不划算的赌注。
“那你还不去劝侯爷,我引荐你……”
“要是能劝得动,我们早去了。”卫章道:“我们少爷可是知道相人之术的,你看侯爷的脾气,听得进去吗?你献策成功是因为顺着他,你试试忤逆他的意思呢?”
叶庆被他们一番话说懵了,满腔热血也冷下来。但他也是为将的人,自有一股血性在,沉吟片刻,道:“我爹说了,刀如虎,枪如龙,棍如贼,剑如君。你有你的大格局,我也有我的刀背藏身。”
所谓刀背藏身,是针对枪法而言,枪法是一往无前,有去无回。刀在气势上略逊一筹,却留有一线生机,称之为刀背藏身。
枪是燕北的兵器,但适合马战,在靖北也不算埋没了,刀却不同。幽州牧李泓已死,现在的敖仲将军是归于王道的将军,一心守城,燕北更是水泼不进。他一身的祖传刀法,只能信任靖北侯,也信任俞家百年的积累,甘心以陌刀阵为他做刀刃,相信靖北侯会留出一线刀背,给他自己,也给靖北军藏身。
他刀法极好,兵法却平平,敖云本来也无意跟他争执,卫章见他这样,也不说了,还自认倒霉:“算了,是我忍不住,实在浪费时间,还以为你懂兵法呢。”
“我是不如你们懂兵法,都像你们这样躲着才好呢。”叶庆也被惹火了。
“我没有躲着。”
敖云平时随人怎么说,但到了正事上,有种难得的倔强,叶庆也不知道怎么面对他的眼神,哼了一声,直接走了。
但他没想到三天后,敖云还是这样子。风头正盛的小骠骑像是一瞬间就沉寂下来了,反而是叶庆得了重用,大出风头。
点兵不过是粗略一瞥,点兵之后,监军要独自面见几个青年将领,然后又是宴会,是靖北侯有意安排,而叶庆还是没看到敖云的影子。
而奇怪的是监军的恭亲王也没露面,说是连日劳累,偶感风寒,明日再说。
其实萧栩没有风寒,早在一年前,他就开始刻苦练习骑射兵法,早就为从军做好准备,怎么可能这么几天就累倒了。他不出现的原因,和当初他的兄长没有继续追查下去的原因一样。
他要找到言君玉,但更要言君玉好好活着。
大战在即,他不知道言君玉这样不愿意见他。看到敖云那名字他就有预感了,再加上两次避而不见,再傻也猜到了。所以第三次他主动避让,没想到言君玉还是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