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决转过头看他,那目光凌厉得让小安一瞬屏住了呼吸。
淳宁二年小年夜,皇帝的亲信太监永平持“代朕行事”的手谕开了京城的门,一队人疾驰而出,消失在夜色里。
城头的守军低声地交头接耳:“这是又出了什么事。”
“关咱们什么事,好好巡逻!”
“唉,好冷,好想回家。”
“家里割肉了吗?”
“割了五斤呢。”
牛贵在京城外的一处别苑燃起了大火。
别苑中其实并没有什么皇长孙,只有一些守园子的仆人,在小年夜围着炉子喝点小酒,什么都不知道就死了。
火光里,霍决看着他带来的人。
都是最亲信的人,有些是阉人,有些是男人。大多孔武有力,头脑聪明。
“今天在这的,都是跟我一起经历过乾清宫之变,也经历过西苑大火的。”他说,“都是自己人。”
提到这两件事,所有人,不论阉人还是男人,都在火光中沉默了。
他们都是亲历过历史的人,而历史有时候,需要被掩埋。见证历史的人,常常化作这火中的灰烬。
在熊熊的火光中,霍决给今天的事作了结论——
“牛贵招认藏匿皇长孙于此,我等追来,消息已泄露,皇长孙逃匿。”
小安是第一个拔刀的人。钢刀的刀尖插进了泥土里,他单膝跪下。
火光照着他漂亮的面孔,浅红的脂被映成了深红,像人血。
“我等,将以此生余年追捕缉拿皇长孙!”他语气坚定,“停歇之日,身死之时。”
阉人和男人们都拔了刀跪下——
“停歇之日,身死之时!”
霍决的刀刃上还滴着血,大火在他的身后烈烈燃烧,把他变成了一个黑色的剪影。
他看着面前拔刀跪下的人们。
这是一群狗。
包括他自己。
皇帝的刀,皇帝的狗。
皇长孙没有捉到,令淳宁帝遗憾。
但监察院、京军三大营全都收了回来。
皇帝看着御案上提督监察院事的金印和京军三大营的兵符,长长地吐出一气,将金印与兵符都向前推去。
“拿去吧,霍决霍连毅。”
【记住你今天说的话。】
【你今日效忠于我,他日我必不负你!】
【等我手掌玉玺,你掌院印之时,我许你恢复本名本姓!】
第137章
淳宁三年的新年,百官们都没过好。
年前腊月二十四小年夜,牛贵身死。这年还怎么过?
整个年节期间,京城都很安静。小儿无知,跑到巷子里扔个鞭炮,家里人都赶紧出来一把抱起拖回屋里,砰地关上了大门。
关于牛贵的死,皇帝甚至没给百官一个交代。
也没人觉得还需要交代。牛贵干出来的事实在太多了,简直罄竹难书。
他终于死于皇帝之手,那不是太正常了吗?
淳宁三年正月十六,年节结束,衙门开印。皇帝开年下的第一道人事任命,着霍决霍连毅提督监察院事,赐穿蟒袍。
大家都懵了一下,这个霍决霍连毅,谁啊?
一打听便恍然,太监永平啊。
淳宁帝给临洮百户霍升平了个反,道霍家并未参与潞王谋反,实属于被无辜株连。
追溯起来,其实还是牛贵的恶业。当年潞王案也是他办的,大办特办。
众人如今都知道,牛贵死于霍连毅之手。不免私底下议论:“这是报仇了。”
只霍决本人听到这种说辞,却只扯扯嘴角。
报的什么仇,谁才是仇人?
该恨谁呢?恨株连无辜的牛贵?恨野心勃勃的潞王?恨久不立国储的景顺帝?还是恨贪婪的底层官员,拿了温家的银子嫌不够,不肯给他改判刺配,而是带着恶意判了宫刑?
霍决自然是恨的。
但他的恨并没有落到某个特定的人身上去。在他净完身,躺在大牢里等着伤口愈合的那些日子里,就已经想明白了。
该恨的是这命运。
该很的是自己的弱小。
命运碾压过来,无力相抗。
从他到了京城,入了皇宫,看到了刀兵剑甲中,牛贵蟒袍上金线闪着光,从容地走过去的模样时,他便一直朝着那件蟒袍努力。
新年开印的第一天,他穿着黑底平金绣的蟒袍行走在宫城里。
别人对他的称呼变了。
每个人都躬下身,称一声:都督。
或者,督公。
淳宁帝看到他,先眼前一亮,又玩笑:“霍都督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