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麻烦你了。”她不由自主地脱下白纱帽檐,缓缓趴在他背上。
容祈这才松了一口气,缓缓松开她的手,把人背在背上,双手托着大腿,脚步坚定地朝着山下走去。
“娘信上没明说秋嬷嬷在哪里,只说在一个村子里。”
“我想起秋嬷嬷每次相国寺庙会都会给我买一种酸酸甜甜的山楂糕。”
宁汝姗趴在容祈宽阔的背上,他步履坚定,稳稳当当,春日的阳光晃晃悠悠,落在脸颊上宛若有人轻柔地抚摸着她。
“我听说相国寺的山楂糕很有名,是因为有一个地方种的山楂极好。”容祈的声音透过胸腔,似乎能隔着脊背传到她耳朵,带着一种奇怪的震动嗡鸣声。
“在哪?”宁汝姗问。
“山野村。”
—— ——
相国寺山脚下一共有三十六个村落,其中山野村名声最大,就是因为其种植的山楂格外有名。
整个临安的山楂大都产自这里,尤其是这里就在相国寺的保护范围内,大家都觉得是相国寺的香火庇护,让这个村多了点与众不同的山楂。
这里常年有商贾游客来往,甚至村中还有专门供他们过夜休息的地方,是以当容祈和宁汝姗来到这里时,并没有引起他人的注意。
容祈和宁汝姗站在村门口,村落门口竖起一个极大的石碑,规规整整地刻着‘山野村’三个大字,几个孩童绕着石碑奔跑打闹。
“山楂好,山楂妙,土里有个大山楂,山楂大,山楂小,玉佩好换大山楂。”他们玩着捉迷藏,叽叽喳喳地喊着。
“梅夫人信中可有提到如何找到她?”容祈盯着这个占地面积不小的村落,皱眉问道。
宁汝姗摇摇头。
“只说若是到了,自然会知道。”
“大山楂,红彤彤,一月种,十二收……”
宁汝姗下意识侧首去看这群小孩。
“怎么了?”
“山楂不是秋季收的吗?”她问。
“大概是小孩子不懂随便编的。”
“可我娘一月生日,我十二月生日。”宁汝姗低声问道,“他之前还说什么玉佩好换大山楂,哪里有人用玉佩换东西的。”
容祈一愣。
“小孩,过来。”他对着那群小孩喊道。
几个小孩停了下来,站成一团,其中为首的小男孩看了一眼容祈,面露害怕,几个小孩争相着动了动腿,想往后跑。
宁汝姗失笑。
“过来,来我这里。”宁汝姗掏出几块酥糖,笑脸盈盈地说着。
这个小孩犹豫了一会,其中一个年纪十来岁的女孩胆子颇大,犹犹豫豫地摸了上去。
“给我们的嘛?”
“嗯。你是第一个人来,给你最大的。”宁汝姗给她挑了一块最大的酥糖。
小女孩连忙握在手心。
见真的有糖吃,其余几个小孩都争相寄了过来。
“你们先回答我一个问题,我就再给你吃。”宁汝姗握拳,拦住他们的动作,和和气气地说着。
“谁第一个说,我就给他两颗。”她特意强调了一句。
“你问什么。”嘴里塞着糖的小女孩,歪着头问着。
“你们刚才唱的童谣是谁教的。”
“书院里的先生啊。”
“白先生。”
“好像是白先生生病的娘。”
几个小孩子叽叽喳喳地说着。
宁汝姗若有所思,给说话的小孩一人两颗糖。
“那白先生在哪呢?”她又问。
这次几个小孩顿时警惕起来:“你们找他做什么。”
“白先生人很好的。”
“怎么又有人来找他啊。”
“你们为什么找他啊。”最开始的小女孩脆生生地问着,“白先生只是我们的教书先生,从来不收钱,人很好的,而且他娘年纪大了,身体不好。”
“他娘是不是……眼角有一道疤。”
小女孩眨眨眼不说话。
“我是她娘的朋友,你们若是不放心,不如自己跑一趟,就说是……”宁汝姗沉默一会儿,“那这个玉佩给她,她就知道了。”
宁汝姗解下腰间的墨玉,递到小女孩手中。
小女孩摸着这块玉佩,歪着头,对着几个小孩打了个眼色,自己则是头也不回地朝着村里跑去。
一直沉默的容祈背在身后的手指微微一动。
村门口的大树上枝叶微微一晃,很快又归于安静。
“日头大,先在树下坐一会儿吧。”容祈上前一步,低声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