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这回事,不应该她来办,这宫里头谁能去夏宫避暑,谁不能去,应该是皇上说了算,偏偏这回,这么重要的事情,竟交给了昭昭。
顾贵妃将名录收到手边,并没有立刻就打开,她看着眼前的姑娘,想起上回动了说亲的心思,结果这俩人就再无来往,活似要避一辈子的嫌,不由感叹,早知道她便不插手此事,任凭这二人来往了。
“钦天监那边,你替本宫走一趟,就说本宫这些日子入夜后,心绪不宁,请道长为本宫制一枚静心符。”
昭昭抿了抿唇,到底应了一声是。
钦天监设在月华宫,那里是除了摘星楼以外,整个皇宫地势最高的地方,设有巨大的星象仪和司南。
刚打内宫出来,朝着月华宫去,这条路是内宫人走的,甚少能见着外人,不想没走几步路,便遇见了一行人。
昭昭神色微顿,步伐正常朝前走去,她只朝赵成珩微微颔首,唤了一声五表兄,便神色自若朝前继续走去。
赵成珩停下脚步,感慨道:“这昭阳郡主真是不一般,前朝多少朝臣进谏,她视若罔闻不说就算了,反而行事还叫人抓不到一丝错处。”
昭昭的身影已经走远,顾淮收回了目光。
这样也挺好。
赵成珩也只感叹了一句,便说回了他在意的事情,“你家那池子到底什么毛病,如今可有查出来?”
“难不成真的像旁人说的那般,闹鬼?”
顾淮神色淡淡,“若是真有鬼,府中人为何会怕呢?”
赵成珩欲言又止了好一会儿,才安慰似的拍了拍他的肩旁,朝前走,“你说得对。”
当年,那池子里,淹死过人。
一个九岁大的孩子。
忠义侯府的长子。
若真是那孩子回魂,为何这当亲爹的,能吓的到处求神拜佛,请什么得道高僧前去驱鬼祭祀。
六月过半,长安城里,许是山林太少,人太多,一日热过一日,那空气都被太阳烤成了热浪,夏宫地处罗寒山,清凉如春,甚为怡人。
宣帝自是要带着朝臣与后宫妃嫔住到入了秋,天气凉爽才回城里。
浩浩汤汤,一眼望不到尾的队伍,启程前往夏宫。
留守长安监国的人选,也选的很是让人琢磨,安王与乐王。
前朝后宫,纷纷猜测,此番太子之位,恐怕就是在这二位之中选出来。
剩下二皇子信王同赵成珩伴驾出行。
安王与乐王率领留守长安城的朝臣,在朱雀门前送行。
昭昭陪着太后于马车上,抬眼看去,送行人群中,顾淮身影。
第54章 逐渐浮出 叔父,您信我吗?……
自打入了夏宫, 宣帝甩开了手,只要不是军机要务,夏宫里一应朝务由信王与赵成珩来办。长安两位王爷留守监国, 而夏宫里却也是另外两位皇子理事,一应像是四位皇子打擂台。
宣帝整日里只带着皇长孙陪着太后,闲了下来便逛逛园子,听听戏曲, 日子过得倒比从前轻松许多。
昭昭也闲了下来,整日里逛着夏宫,宫里几位公主自打三公主一事后, 便与她交恶,也不再与她来往,世家贵女也是远着她,倒颇有孤立她的意思。
昭昭却也不理会,不过四五日,就将夏宫走了个遍,连地势布局都画在了脑子里。
去岁时,天灾人祸不断, 今年的年景儿里, 就要为了去年的遗留问题善后,整日里各派大臣像是要比声量一般,各执一词, 为了钱粮吵得不可开交。信王年长又已经封王,在夏宫的朝臣里,自然是要比赵成珩有威望。
赵成珩往往是要与信王分争个高低,吵到宣帝跟前,宣帝却也是偏帮着信王更多, 一时赵成珩就落了下乘。
信王一派信心大增,觉着未必不是皇上有意抬举,这才将信王带在身边教导。
又因为礼部为着中元节安排祭祀先祖一事,而意见不合。
昭昭听说了,也只挑眉叹道,她舅父这么些儿子呢,竟一个都不省心,无论什么事儿都能拿来作为争权夺利的战场,好似只要不能多揽一点儿功劳,就离东宫更远了些一般。
她自作画,两耳不闻窗外事。
子桑采打了帘子从外头进来,手里握着一封信,“主子,阿兄差人送的信到了。”
昭昭搁下笔,将信拆了读着。
“主子,阿兄说什么了?”子桑采不由好奇问道,这回来夏宫,长安当然有人留守,子桑羽手伤还未好全,就留在了府中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