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鸡托、鸳鸯鱼扇、布袋鸭、抓炒鱼片...流水样的菜式呈上桌,含钏见大菜都走完了,便赶忙洗洗手,拢了拢头发,小跑上席入座。
曹家人口简单,薛老夫人坐上席,含钏与曹醒分居左右,那位姓余的婶娘与含宝姑娘依次入座。
薛老夫人提了酒,“醒哥儿,出门在外,平安为重,希每旬寄来家书已报安康。”
曹醒站起身来,笑容温润,“务必务必!”
含钏朗声,眼神柔和,态度真诚,“哥哥,一路平安!”
酒杯碰在一起。
含钏仰头一饮而尽,辣乎乎的,却不刮嗓子。
余氏紧跟着提了酒,“一家人方才团圆,醒哥儿却又要走,倒真是没缘分...”说着眼眶便发了红,“运河河道堵塞也不是一日两日的了,你是管漕运没错,可你去做甚呀?要疏通自有那些个下苦力的师傅下水去做,你去又是一季半年的,含钏妹子刚认亲,官家实在是有些冷情冷血...”
对外,是说曹醒奔赴江淮,清查河道堵塞之患。
含钏放下酒杯,也不知是她自己的问题,还是怎么的。
她总觉得余氏说话不太中听。
字面上的意思,都是好的,可听起来总觉得有些刺耳。
薛老夫人看了眼余氏,没搭理,眼神一抬,童嬷嬷伸筷子给余氏夹了一大块鸭胸脯肉。
这是多吃吃菜,少说说话的意思吗?
含钏埋头闷了闷。
没人回应她,余氏有些尴尬。
曹含宝眼珠子转了转,鼻子发酸。
至于吗?
母亲也是好心的呀。
一家人坐在一张桌子上吃吃饭,别人说话都是有来有往,言笑晏晏,偏偏只有母亲说了话,谁也不理会。难道就因为她们是旁支的亲眷吗?就因为她们没有曹家有钱吗?就因为她们的血缘没有贺含钏近吗?
曹含宝忍了忍苦涩泪意,低头没滋没味地扒了口饭,蹙了蹙眉,果然大厨房的味道更好一些吗?
往日她们西厢,不吃大厨房的饭菜,都是吃的西厢小厨房的吃食。
她问母亲为何?
母亲说,因为大厨房是专门给薛老夫人与醒大郎君备下的,她们自己吃自己的小厨房就行了。
如今尝到了大厨房的口味,她可算是明白了——原是她们不配!不配吃这样好的食物,不配享受与贺含钏这一房人一样的待遇,不配做曹家名正言顺的主子!
曹含宝内心盛满了苦涩,再好的味道吃进嘴里,也像加了黄连的水,掺了白醋的汤,既苦又酸。
一顿饯行饭吃完,薛老夫人帮着曹醒查看出行行囊,就小小两捆。
不愧是男子汉,无论出多远的门都只带两捆行李。
一捆装衣裳,一捆装匕首、小刀、火石、麻绳...
知道的,晓得是去上任。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去野外求生。
含钏默了默,将腌得脆生生的跳水萝卜白菜装进了粗瓷大罐里,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了油纸,特意写上了腌制的时日,又收拾了十来包各色的干茶包,一包一种功效,有降火下热的莲子银钱草,有除湿清火的珍珠薏米茶,还有些爽口的香茅斑斓叶。
含钏跑来跑去收拾,没一会儿就多出了四五捆摞得高高的行李。
全是吃的。
曹醒失笑,“是去外派,不是去赈灾。全是吃的喝的,人西陲官吏看到了,像个什么话?再说,我能吃得了这么多?”
你一个人吃不了,就分一点给别人呀!
含钏抿了抿唇,“一行四五人,大家伙分一分,这点儿东西够你们几顿吃的呀?”
曹醒乐呵呵点点头,再一想,梗了脖子,眯了眯眼——就算他日日硬灌!生吞!他也不可能便宜了隔壁那个徐老四!
含钏想了想,再加了一大捆排肉和果脯、果干进去,不放心地再三交待,“...吃饭要好好吃,跟着北疆人吃牛肉、烤物很容易上火,没事儿泡泡我配的茶汤,吃吃蔬果,一定记得多喝水。再忙再累,也得记得休息好,坐马车时就抓紧闭眼养神,千万别硬绷。朝廷有千千万万个官吏,而曹家只有你这么一个儿子,祖母只有你一个孙儿,我也只有你这么一个哥哥。”
这就说得很熨帖了。
曹醒神清气爽。
隔壁那厮,怕是没听到过含钏这么贴心的嘱咐吧?
本是定的第二日一早启程出发,可打更的刚过,便听巷口马蹄疾驰,跟着便有门房来通禀,说是请曹同知上马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