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钏轻轻颔首,笑了笑,觉得自己装病喝的那几大碗苦汤药也值了。
至少,帮三娘解了围。
含钏本以为齐欢上了门,她这苦汤药就不能喝了。
谁知刚说道婆婆,远在承乾宫的未来婆婆顺嫔娘娘跟着赏了两担子配好的汤药下来。
固安县主怕含钏装病真吃药,吃出个好歹来,便请孙太医过来看了看。
孙太医嗅嗅这个,闻闻那个,忍着笑道,“...人参、虫草、苦参、黄芪、当归、山药、龟甲...全是固本扶元、补气养血的好东西。大小姐喝一喝也没坏处。”
坏处自然是有的。
含钏喝了两天来自婆婆妈的好东西,华丽丽地淌鼻血了。
固安县主笑得叉腰,“你那婆婆妈,年岁再大些,恐怕是胡乱喝药的主儿!小姑娘家家的,能这么补吗?”
含钏鼻子里塞着白棉布,仰着头不肯说话。
不过还真被固安县主说对了...
顺嫔娘娘真是个别人吹风、她吃药的主儿,记得在梦里,有段时间宫里特别时兴吃珍珠粉,说是润肌美肤,顺嫔娘娘每天珍珠粉拌燕窝吃,吃了三四个月,左腹疼得不行,请了太医来看,说是珍珠粉吃多了,在肾俞堵结、淤血不通...
后来宫里一会儿时兴吃雪蛤,一会儿时兴拿树皮敷面...
承乾宫顺嫔娘娘可谓是潮流的弄潮儿、新事物的拓荒者。
傍晚,徐慨翻墙,一路畅通无阻地到了木萝轩,闻到了浓厚的煎药味,蹙了蹙眉,一走进去见含钏满面通红地坐在榻上,有一搭无一搭地摇着扇子。
徐慨默了默,转头看了窗户。
天空阴沉沉的,今儿个恐怕要落雪。
这天气,她热?
徐慨走过去,默默伸手摸了把含钏的额头,蹙眉道,“怎有些烫?”
含钏幽怨地看了徐慨一眼。
因为你娘把她那一腔对你用不完的关心关爱都投射到曹家来了...
心里这样想。
话可不能这么说。
含钏笑了笑,“最近装病,补药吃多了,有些过头。”
含钏摇着扇子,递了杯水给徐慨,“你择日进宫替我向顺嫔娘娘谢了恩吧,吃了她赏下来的药,身子骨可太壮实了!”
徐慨一听便懂了,眉头拧成一个“川”字,闷声道,“知道了。”伸手用袖子擦了只金桔递给含钏,“金桔清火的,吃一吃,败败火气。”
含钏愣了愣,一下子笑出声,伸手接了含在嘴里。
两个人坐在回廊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儿。
徐慨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扭过头告诉含钏,“...前两天东南侯送了一块儿福建的地给我,地契我让他落成你的名字,听说是一块儿靠海边的庄子,每日可见朝阳初升和夕阳西落。”
平白无故,东南侯送庄子给徐慨作甚?
徐慨双手撑在脑后,老神在在道,“圣人削了西陲军的军饷,省下了近十万两,全都给了福建抗倭。”
第四百四十八章 山楂糖(两更合一)
含钏“噢”了一声。
十万两军饷。
军饷总是要用出去的。
不给西陲军,就是给福建,不是去平定征西,就是去平倭定寇。反正要用出去,就看给谁了。
前些年,福建从来没争赢过西北。
一是鞑子的野心更大,鞑子想要大魏的土地,倭寇只是没事儿在海上堵一堵大魏的商船,二是鞑子势力更大,十三个部落,数百支精骑,大魏一旦放松对西北的管控,鞑子便将长驱直入,成为大魏王朝最大的威胁。
数十年都没变过的惯例,在旁人看来因为户部侍郎的一封弹劾信变了。
这就很不得了了。
谢到徐慨这里来,也算是有眼力见。
含钏抿抿唇,笑了笑,“东南侯如今在京城中,这十万雪花银发回福建由谁打理呢?”
难道是那个一早就惹了东南侯厌弃的嫡长子?
含钏兀地想起东南侯继室那张精明能干的脸。
这岂不是给他人作了嫁衣?
东南侯继室夫人能点头?
徐慨摇摇头,“这朝廷可管不了了,钱是拨给了你,无论你中间吞多少,平倭一事,朝廷得听见响动。若是给了钱,倭寇之乱还愈演愈烈,那东南侯一家子也别想在京城和朝廷里立足了。”
徐慨想了想,没影儿的事儿在心里琢磨了片刻,还是开口告诉了含钏,“东南侯多半要回福建,东南侯嫡次子许是要蒙圣人的恩荫直入六部,东南侯继室夫人罗氏这几日都带着女儿在香山寺庙里求佛,听说前几天遇到了清修的福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