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这县城里热闹吧,多一半都是这两年后迁过来的,本地人没多少啦,你们也是刚迁来的?”
刘老汉摇摇头,颇为自豪的说:“我家女婿来县里考试,暂时租住在朋友家,考完我们就回去了。”
“哎哟!”老先生看刘老汉的眼神都变了,要知道这几年读书的人可不多了,能读的起书的,要不家里非富即贵,要么就是祖上是书香门第。他见刘老汉身上的衣着朴素,想来是第二种了!
没几天胡同里都知道,新搬进来的那户是读书人家。
*
远在镇上的刘翠花这几日总是心神不宁,一直惦记着那爷仨不知道怎么样了。
今日一早终于忍不住把小丫扔给张秀才,自己去秦家布庄询问一下。
刘翠花来的时候布庄刚开门,门口的伙计认识她打招呼:“刘大嫂,过来买布啊,这几日怎么不见你家铺子开门了?”
“老刘去县城了,家里还有孩子要看,我一个人也忙不过来等过些日子再开,你们掌柜娘子来了吗?”
“还没呢,要不您进去等会儿?”
“行,你去忙,我坐这等会儿。”刘翠花搬了把凳子坐在边上,心里七上八下的。
没过多久秦娘子来了,看见刘翠花便知道她是来打听消息的。
“嫂子来啦。”
“诶。”刘翠花紧忙起身走过来。“你家相公去县城回来没?”
“可巧了不是,昨个晚上才到家,我今天正想去寻你,你就来了。”
“,也不怕你笑话,你刘大哥老实巴交的没出过远门,这几天也没个消息,急得我是满嘴燎泡。”
秦娘子拉着她坐下:“大嫂放心吧,人已经安顿妥了。”
“真的啊?他们去了县城住哪啊?”
“我家在县里有个小别院一直闲着,刚好他们去了帮我看看家。”
刘翠花一听这人情可欠大了:“这怎么好意思呢!”
“嫂子放心吧,不白让你们住,老秦说按镇上房租的价格算,住几日给几日的钱。”
“好好好。”刘翠花握着秦娘子的手满是感激,没想到秦家做事这么妥帖,平日里的猪耳朵不白给!
秦娘子没跟她提刘老汉丢了银子的事,怕她着急上火,只捡了路上的事跟她说了说,没一会来客人了,刘翠花怕打扰人家做生意赶紧打声招呼离开,悬着的心总算是放下了。
*
一晃就到了二月初,离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徐渊没了之前的紧张感,反倒是刘灵芝越焦虑。
经常安慰徐渊:“考不上没关系,咱们还小呢,过几年再考也是一样的。”要么就是“童生也没什么了不起的,你看咱们镇上许多童生还不如咱家卖猪肉赚的钱多。”
徐渊知道他哥这是担心自己压力太大,万一考不好心里难过。
其实刘灵芝属实多虑了,今年参加科考的统共加起来还不到一百人,泗水县还是大县,每年有十七个名额,即便徐渊发挥失常考上的几率也是很大的,更别说他复习的这么认真。
从家里带来的草纸用的差不多了,今天打算去街上买点。所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越到了这个时候,笔墨越是用的多。考试时要写蝇头小字,字迹既要清晰又要工整,远远不是用水可以做到的。
吃完早饭刘灵芝和徐渊两人上街去采买东西,昨天刚下了点小雪,路面湿滑,来往的人走起路来小心翼翼的,生怕摔跤。
这几日街上经常能看见背着书箱的外地人,这些人都是镇上过来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
两人沿着街边走,每看见一个书生刘灵芝就忍不住停下脚步,在心里品头论足一番:这人看着不如我们大郎精神,那个年纪这么大了还没考上秀才,想来也没什么本事,看来看去还是他们家大郎最厉害!
*
到了书店,徐渊打算只买两刀纸,眼下还有几日就要考试了,多了也用不完。
裁纸的伙计问:“公子是准备参加科考的吧?”
徐渊点点头。
“不买卷解题分析大赏吗?”
徐渊疑惑,那是啥玩意?听都没听过。
伙计放下刀,从架子上抽出两本薄册子递给徐渊:“这可是历年科考中拔得头筹的案卷,公子可买两本回去做参考。”
徐渊接过册子翻了几页,见上面有张孝廉案卷详解,李案首习题大全,白凛生诗词赏析……虽然内容良莠不齐,但总体看下来还是有些帮助。
“多少钱一本?”
小伙计笑眯眯的说:“这解题分析大赏一共分为上下两册,一册是二两银子。”
徐渊一惊,就这么薄薄十几页的册子居然要二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