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文武都能听到我的心声_作者:白色的木(175)

  太子狐疑地看着老皇帝。

  他怎么觉得那只是他爹的错觉?许烟杪正事上确实没出现过问题,但这里面会不会附加意外,得看老天有没有怜惜他身边的人。

  *

  肩膀上突然多了个科举主考官的任务,许烟杪明面上喜形于色,谢主隆恩,实际上心里已经刷起了“我好想当咸鱼啊”的表情包。

  ——他最近除了修史外,还在挑选合适人选补上官位的空缺,现在又多一个春闱……

  “累死我算了QAQ”

  许烟杪狠狠搓了几把脸,开始翻阅历年来的科举考题。

  【老皇帝有毛病吧,我十九岁让我出题给学子们考科举,不少人比我年纪还大呢,他也真放心。】

  【这和十九岁出高考试卷有什么两样。】

  春闱副主考官,兼华盖殿大学士的兵部尚书在心里也是想的差不多意思。

  其他事情也就算了,科举让小白泽出题,是不是太惊险了?小白泽好像连论语都没看全。

  正想着,就有道声音迟疑地传来:“黎尚书,关于科举出题一事,某想请教一下这其中的脉门。”

  抬头就看见许烟杪双眸直直看着他,神态认真。

  兵部尚书突然意识到一点。

  似乎……这人就算心底再哀嚎事情困难,也会咬牙去做——做得好不好另说,但他确实无惧去踏入新的领域。

  他是这样的性子,陛下又有意培养,假以时日,必然能高居庙堂,身在三公九卿之位。

  这个念头蹦出来,下一个念头急赶忙赶地撞出——

  陛下,是不是赶着在自己寿尽之前,尽量多给许烟杪历练的机会?至少哪怕出任何事情,开国皇帝的能力也能为他兜底?

  想得有些多了,兵部尚书连忙将思绪拉回来,让许烟杪坐下,耐心和他讲解科举出题的内幕。

  “春闱出题有惯例,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

  “首场与二场不是重点,你估摸着出题便是,最重要的是第三场……”

  *

  从衙门里出来,回家的路上,许烟杪一直在思考兵部尚书的解说。

  第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重点在于考察学子对时事的洞察,对国策的理解,对律令的研究。

  同时,其实也是在考验出题的考官,从他们的出题内容看他们的政治立场和意志倾向。

  说到这里时,兵部尚书还即兴给他讲了两个例子:“前朝那周文帝夺取侄子帝位,登基后的第一次科举,内帘官便小小拍了个龙屁,那一年的策论题目,归纳起来就是‘清君侧乃大贤大圣之举,国将不国,方有圣贤出世,撑起江山’,那一年的主考官,直接从吏部侍郎升成了礼部尚书。”

  “还有就是周静帝那时,太后与朝臣通奸,祸乱宫闱,便有主考官出题讥讽此事,以‘礼义廉耻’为问。”

  他这么一说,许烟杪心里就大致有底了。

  【懂了!考题是要针对人的!】

  【我知道怎么出题了!!!】

  针对皇帝就算了,他还想好好保命。

  但皇帝不行,还有这次春闱的考生啊!

  现在已经有不少考生到了京城,为三个月后的春闱进行备考。官员们的府邸这段时间进进出出不少考生,考院附近的旅舍也直接住满了人。

  他也不特意挑人,撞见谁就查一下对方的八卦。

  如果对方不孝顺父母,他就以“孝”为题。

  如果对方在学堂里欺凌弱小,霸凌学生,他就以“大复仇”为题。

  如果对方隐瞒婚史、抛妻弃子,或是为科举当赘婿但准备吃绝户,他就以“刑法”为题。

  ……

  【好耶!就这么决定了!】

  许烟杪高高兴兴往学子常住的那条街去,路上还顺道买了一个刚出油的肉饼,边走边吃。

  ——接下来让他看看,是哪家倒霉蛋被选中了!

  ……

  洛水河畔,渡口恰有停船。

  舱内走出来三个人,两男一女。

  一人年近五十,相貌却生得甚是堂皇,浑身上下十分整洁,衣服没有丝毫褶皱。

  一人二十来岁,仪表堂堂,外表秀气,眉眼里却塞着骄矜。

  还有一挽着少女髻,意态恬娴,眼眸却极为精神的女子。

  他们未曾走下船时,就有数位健壮男子抬着三个滑竿过来,快步走到三人面前,将滑竿分别放下,低眉顺眼:“季公,郎君,娘子,请上轿。”

  滑竿就是一种轿子,两根竿子中间放一把竹椅。由两名滑竿夫一前一后抬着,那肩膀上摩擦出来的厚茧顶着竿子,保证了滑竿不会晃动。

  那娘子摇了摇头,转身就走。

  季公微微张口,又沉默地闭上。望着那娘子的背影,示意数名健仆紧紧跟上。

  青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咽了咽口水,小心翼翼问:“义父,阿筝这是……”

  季公,或者说季岁并未接话,只是垂下浓密的眼睫,淡淡地问:“此次春闱,你可有把握?”

  青年清了清嗓子,十分骄傲:“状元之位,必然是儿子的!”

  季岁微微点头:“如此你就是三元及第了。”

  青年对此报以微笑。

  二人上了滑竿。

  除了滑竿夫外,又有十来名健仆从船上迅速跑下,小跑到滑竿前面开道,防止有人畜冲撞。

  滑竿后面亦有七八名健仆,背着行李,抱着书箱,排场十足。

  滑竿上,季岁再度开口:“一会儿我带你去见一见我的友人,让他们为你的策论掌掌眼。也说一说京师的局势。”

  青年面无异状,似乎十分宠辱不惊,只一拱手:“谢义父。”

  季岁真是越看越满意。

  这青年原是他所治州府的一名童生,聪慧好学,不幸父母双亡,只能暂停学业,归家务农。

  身虽贫困,心却善良,其所在村子往西一二十里地有一处坟场,那些无主的尸骨便丢在此处,天天受风吹日晒,还被野兽啃食。其触目伤怀,每日忙完农活便前往坟场,将那些尸骨捡走埋葬。

  除此之外,他种地时还不忘自学经典,后竟一举考上秀才。

  季岁欢喜他的人品,赏识他的才华,便收其为义子,一是一身学识后继有人,二是百年之后也有人替他好好照顾秦筝。

  此次进京,就是为了给这义子打点前程。

  正思索着带青年去见哪个大官,季岁一转头,就看到路边等着他的滑竿走过去,好过车道的许烟杪,手里还捧着个饼,吃得慢吞吞。

  对方也看到了他。

  季岁下意识一捏鼻梁。

  “怎么又……”

  又碰到许烟杪了?

  然后,许烟杪瞅瞅他义子,又瞅瞅他,也不知心里想了什么,眼中竟然流露出微妙的怜悯。

  季岁:“……”

  不知为何,季岁升起熟悉的不详预感。

  甚至忍不住想找个算命的看一下,自己是不是命里和许烟杪犯冲。

  作者有话说:

  首场试四书义三道,五经义四道;二场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经史时务策五道。

  ——《明代科场策问与主考官关系探析》

  *

 

第112章 公若不弃,便拜为义父……

  许烟杪发誓, 自己真不是故意撞上的季岁。

  实在是季岁排场太足了,他远远看见,有些好奇, 就往这边走了一下。发现是季岁时甚至有些惊讶——这人不是已经被贬出京了吗?

  然后, 更好奇了, 顺手一翻, 发现季岁是来送义子考会试的。

  【哦豁!是个考生!】

  【这不就巧了吗!第一个倒霉蛋就决定是你了,季岁的义子!】

  看完他的事情之后, 许烟杪陷入了沉思之中。

  有……有些难评……

  第二天上朝时, 许烟杪依旧没忍住发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