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忽然想起年少时,赵淩说过的远大志向,“让百姓们吃饱穿暖。这个目标,父皇做不到,希望你能够往这个目标多前进几步。”
顾恒不太能理解这种看上去朴实无华的目标:“不是文治武功?”
“这可比文治武功难多了。”顾朻叮嘱赵淩,“这孩子我只安排了学军和学工,还没安排学农,到了吴州之后,你看着安排。”
说着,他还抬手拍拍顾恒的小肚子,“放心,饿几天没事。”
顾恒立马躲到自己母亲身后,对着自己的父亲怒目而视:“娘,你看爹!”
余姝拉过顾恒,皱眉看着他微微凸起的小肚子:“刚才就看你吃了很多,下次一顿别吃那么多。去了吴州也别把水果当饭吃。”顿了顿,她看向赵淩,“水灵……算了,你跟稳稳一样。”转而叮嘱窦荣,“翊表弟,稳稳到时候麻烦你多看着了。稳稳的喜好和水灵差不多。”
刚才一顿饭,窦荣已经看出来了一些:“放心,稳稳还没水灵那么挑食,捎带手的事情。”
顾稳稳吃饭还是能够接受一盘菜里出现第三、第四样食材的,主要是食材要新鲜,烹饪方式要简单清爽,不吃腌菜腌肉这点倒是和赵淩一样。
赵淩觉得自己遭受了歧视:“我怎么挑食了?我大部分东西都是吃的好嘛。”
顾稳稳也觉得自己一点都不挑食:“就是。”
其他人把他们俩的话当放屁,转而说起顾恒要带的随行人员、目前的功课、需要重点教育的地方,以及未来宁吴的发展计划等等。
等把顾朻一家送走,赵淩和窦荣才有了点私人时间。
两人就靠在一起喝喝茶,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天,晚上出去逛了个以前神都难得的夜市。
第二天出门上班的时候,赵淩看着穿着一身男装准备跟自己去吏部工作的余琪说道:“去换女装。”
余琪一下就明白了赵淩的意思,顿时高兴起来:“好勒!先生等我一下!”
赵文敏和余琪、余飞三个人换着班跟赵淩一起去吏部上班,充当私人助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以前在吴州的时候,风气相对开放,别说是余琪一个姑娘穿女装,就是余飞一个男人穿女装也没人会说什么。
当然主要是当地服装的男女装差别不大。
当地普通百姓的衣服没什么款式不款式的。
如今虽说朝廷已经颁布了招收女性学子和官员的政令,但朝野依旧有很大的反对声浪。
原先余琪跟着赵淩去吏部,都是穿男装的。
大家都知道她是个姑娘家。
现在大家都已经适应了隔三差五会有个姑娘跟着赵淩到吏部,换成女装应该没那么大冲击力。
余琪换了一身干练的骑装,走进吏部衙门的时候,除了门口等着来吏部办事的陌生官员比较惊讶之外,吏部的官吏们都很平静。
年长一些的还会夸奖两句:“小余姑娘今天穿得很精神嘛。”
“这么穿多好看。”
其实余琪的样貌算不上多出色,还因为喜欢经常往外面跑晒得偏黑,只是姑娘读书多,见识多,自信开朗,整个人的精气神就很足。
别说是上了年纪的人,一般人都喜欢这种朝气蓬勃的人。
有人问她:“小余姑娘参加这次科考吗?”
余琪否认:“不参加。我没怎么学四书五经。”
“咦?”众人非常惊讶。
伴随着政令的颁布,现在神都的官家女眷们不管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赶时髦,对于科举的热情很高。
甚至有一些类似科举培训班冲刺班应运而生。
像余琪这样办事能力很厉害的姑娘,还是赵淩这种提出让女性参加科举的人的学生,他们想当然会认为余琪会参加,应该还会考取不错的名次。
没想余琪到不但不参加,甚至都没学四书五经。
哦,她说的是没怎么学,不是没学过。
赵淩出去了一趟,回来就见一群人围着他学生:“怎么了?”
一群人就叭叭地问他怎么不教余琪四书五经,不参加科举。
赵淩明白了:“令仪有她的专业,在这儿不过是暂时帮我忙。”令仪是余琪的字。
“什么专业?”
余琪大大方方地说道:“我是研究抗生素的。”见一群人不理解什么叫抗生素,补充说明,“可以理解为效果更好的大蒜素。”
大蒜素有不错的抑菌效果,目前已经广泛应用。
按照这会儿的理解,就是能够有效抵御外邪。
但是大蒜素只能起到一个辅助治疗的效果,确实能够有效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但效果远不如真正的抗生素。
虽然抗生素有耐药性之类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效果比大蒜素肯定要好很多。
目前实验室已经能够生产一些青霉素,只是产量显而易见的低,实验效果倒是很不错。
明白抗生素是个什么东西后,一群人敬佩之余,对余飞和赵文敏的专业也产生了兴趣。
“陆离在研究石脂水,思睿研究的是植物杂交。”
陆离是余飞的字,石脂水就是石油。
他给国子监投钱研究石脂水的进度不太理想,余飞倒是已经在实验室把沥青搞了出来,只是对于剩下主要的汽油柴油煤油这些暂时还没头绪。
因为国子监也在研究石脂水,吏部官员们有些是知道的,对此不算特别陌生,并没有多好奇。
思睿是赵文敏的字。
这孩子显然因为年幼时的乞丐生涯影响很大,对食物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求。
研究起吃的东西,尤其是甜甜的水果,那种研究热情谁也挡不住。
“植物杂交是什么?”
赵淩就说起目前赵文敏在研究的芸香科植物大混战,橘子、香橼和柚子进行各种乱七八糟的杂交,得到各种奇奇怪怪的橙子、柑橘、柠檬。
赵文敏在海州有很大一片果园,自己都已经带了几个学生。
余飞和赵文敏的研究成果没法展示,抗生素余琪是带回来一些的,交给了太医院。
只不过数量真的不多,对于怎么从实验室进入工业化生产,还有待进一步的技术突破。
听着赵淩对自己学生们研究内容的介绍,吏部的官员们大概明白了赵淩为什么没让余琪他们学习四书五经参加科举。
其实最近几年在吏部的官员都知道,赵淩对用人的要求不低。
他看似不要求功名,但在另外的方面要求很高。
真要是要求低,那他也不会对算数和外语方面进行额外的考试。
市舶司的差使对比其他衙门的确实待遇优渥,但这差使也得看有没有本事干。
市舶司里的官吏们,每年都是要进行重新考核的。
考核要是不通过,要么降职,要么直接走人。
宁州和吴州的官员们也差不多。
赵淩没几天就要离开神都了,跟吏部的官员们交接完手上的工作后,又去工部和户部待了两天,然后就带着庞大的船队准备返回了吴州。
走之前他还特意跟景尚书要求:“您多给我留点人。”
这次他虽然主持了春闱,但是春闱结束后,新科进士们有探亲假。
赵淩走的时候,新科进士们的探亲假还没结束,他想抢人都没地方抢。
景尚书很不高兴:“你想要人就留下来自己干,不行你就在宁州和吴州自己培养。”
赵淩一想自己拿到了设立大学的圣旨,确实不用指望吏部,顿时就不跟景尚书说好话了:“那我自己弄了。”本来这些人也不太符合他的用人标准。
赵骅看他这么跟景尚书说话,假假地批评一句:“怎么跟景尚书说话的?”
好歹人家还特意来码头给赵淩送行了,多少得给点面子。
赵淩道了歉,趁着还没上船的时间,跟两人一起聊了一些政务。
没想到这么一耽搁,一封弹劾直接弹到了他脸上。
“啊?我意图谋反?”什么时候的事情,他怎么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