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挨着赵缙坐着,笑得开心极了:“爹,你可算回来了。我跟你说,我找了个美男子!”
赵缙、赵辰和赵骅瞬间齐齐看向赵慧。
赵慧一点没普通姑娘家的害羞:“四叔和翊叔叔同窗家的儿子,叫昭昭。”
赵淩更正:“大名叫祝光,小名叫昭昭。”
赵骅一听就皱眉:“姓祝?祝阳家的?祝阳那小子可不老实,花街柳巷去的可不少。”
赵慧无所谓道:“他长得好看,脑子聪明,要是不老实,将来去父留子就行了。”
车厢里的五个男人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还有这种操作。
赵缙这个当爹的皱眉:“成亲就是得过一辈子的,哪能有这种想法?”
赵慧振振有词:“那不然呢?我现在就很忙了,哪里有空回家搞定那么多莺莺燕燕的?”
赵淩觉得自己侄女的想法很超前,但也很正常。
作为一名拥有自己事业和地位的女性,赵慧完全有能力自己带孩子生活得很好,问题是:“我看你这几天不是和昭昭处得很好?怎么现在就在想去父留子了?你不喜欢昭昭吗?”
赵慧很理所当然地说道:“喜欢的啊,但也得未雨绸缪啊。”
窦翊听得开始怀疑:“你不喜欢顾轮胎是因为不能去父留子?”
毕竟真要是当了太子妃,可不是能够轻易和离的。
赵慧听到顾轮胎这个称呼,下意识笑了下:“那倒不是。他长得难看。”
长辈们齐齐沉默。
良久,赵骅才说道:“太子殿下长得不难看啊。”
虽说顾恒确实不那么会长,但父母的长相摆在这儿,顾朻长相俊美,余姝更是那种风华绝代的大美女,两人都还是高个子,顾恒再怎么不会长,也比绝大多数同龄人要俊美。
若是再算上他从小养尊处优培养出来的贵气,读书多见识广带来的气质,顾恒光看外表就已经超越了大虞九成九的同龄人。
赵慧摇摇手指:“不行。满分十分的话,太子顶多就七分,二皇子倒是长得好,可惜岁数太小了。”
“这么低?”赵淩惊讶。
窦荣倒是表示赞同:“一个轮胎给他七分已经很客气了。”
赵淩抬手拍了一下窦荣:“你别老是嫌弃轮……稳稳。”
听赵慧这个评分,赵缙倒是好奇起来:“那你给我挑上的未来女婿能打几分?”
赵慧嘿嘿一笑:“九分。”
“这么高?!”
“你别不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祝大郎我记得长得也不算特别英俊?”
赵慧摇头晃脑:“昭昭长得可好看了,等你们见了就知道了~”
赵骅见她这样,倒是松了一口气。
赵淩注意到,挑眉问:“怎么了?”
窦荣反应更快:“顾轮胎定亲了?”
“是。定的是胶州崔家的姑娘。”赵骅说道,“明年十月份的婚期。”
赵缙只要确定顾恒不是自己女婿就好,对于顾恒别的事情一点都不关心,只关心自己女儿:“祝家什么时候过来提亲?你们现在交换信物了没?”
赵慧也不扭捏,大大方方地说道:“大概过年的时候过来提亲吧。没交换什么。我们说的时候,祝伯伯不在,就是祝伯母跟大堂伯娘、四叔、翊叔叔说的。祝伯母说这样不够郑重,等他们来神都准备好了再上门。”
赵缙满意:“你祝伯母说得对。等会儿我回去跟你娘也得做准备。”
赵缙这次回神都说是述职,其实就是探亲。
他述职的事情早就完成了,会跟来一起上班,是想被父兄带着认识一些朝中的人,刷个脸熟,方便将来好办事。
现在赵淩回来了,能够带赵缙认识的人就更多了。
不过现在赵缙的心思全在女儿的婚事上,好在对外他能装出一副真诚的样子来,还能给父亲兄弟们帮忙打个下手。
户部那边的工作倒是没什么了。
吏部因为赵淩不在,还真的积了不少活。
景尚书一看到赵淩就开骂:“你说你这个侍郎当的,在神都的时间少,在外面的时间长。这样下去,你直接当游方侍郎得了,还当什么吏部侍郎?”
赵淩不搭理他的抱怨:“有事说事,您叨叨这些,只会浪费时间。”
景尚书大怒:“我可算是知道为什么以前你爹有那么个名声,敢情都是被你给逼出来的。”
同僚不解,问过来打酱油的赵缙:“赵尚书什么名声?”
赵尚书那不是出了名的长相英俊才能卓著性格谦和的好尚书吗?还能有什么名声?
赵缙也不知道:“不知道啊。我爹怎么了?”
赵淩倒是知道:“他们都说爹教子严苛。”
赵缙想想以前老爹敦促他学习,动不动就掏马鞭出来,心有戚戚:“那确实挺严苛的。我就没那么严苛。”他嘿嘿笑着,“我读书不行,家里孩子教育都是我妻子在抓。”
景尚书和同僚们都很意外:“赵尚书是亲自负责你们兄弟几个的读书?”
“是啊。我们兄弟姐妹主要都是我爹在教。”讲道理,亲自负责子女教育,并且卷教育的家长,哪个都严苛。
更何况赵骅是一次教六个。
马鞭抽几下算得了什么?
人不疯,都已经算是情绪稳定。
同僚们一听,顿时觉得不怪人家的子女出息,并且觉得自己回去之后,也要亲自抓孩子们的教育。
他们这时候还不知道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大坑,反正辞旧迎新之际,给自己做个新规划属于正常操作,能不能执行下去,执行得怎么样就不知道了。
他们聊着天,一点都不耽误做事。
赵淩还抽空写了一封奏折,没一会儿就带着去御书房了。
年底是吏部最忙的时候。
不过对于赵淩来说,只用负责一个吏部的事情,感觉实在是太轻松了,至少不用点灯熬蜡,天天都能睡个好觉。
年底大家都忙,只有赵王氏这个大学山长因为放寒假,在家比较有空闲,逮着未来孙女婿考校。
祝阳来的时间比较晚,本来还想回京述职,结果述职还是让副手来的,自己就赶上个年底的大朝会。
祝家原来住的就是现在赵家住的尚书府,现在当然不可能继续住在桃溪巷了。
祝家现在的宅子跟苏家一个坊,过来桃溪巷很近。
宅子里留了几个仆人。
祝光提前过来,已经又让人重新收拾了一遍。
现在祝阳夫妻过来,他也只能跟着回家去住,还很依依不舍,主要是舍不得侯府的书房。
祝阳十分理解他:“住得近,到时候可以天天上他们家看书,有什么不懂的也能找到人问。”
祝光就问他:“爹,你打算回神都吗?”
“是你赵叔叔跟你说的,还是你自己猜的?”
祝光听爹没否认,心里面就有底了:“我自己猜的。”
祝阳也没瞒着他:“等我这几天进宫去跟陛下谈一谈再说。”赵淩虽然说让他当工部侍郎,但主要还得看陛下的意思。
不是他觉得赵淩说话不靠谱,而是他自己也不确定,究竟是当工部侍郎,还是干脆去大学任教。
去大学的话,环境更简单一点,也能给他时间把这些年的经验沉淀一下,传授出去;但是这样的话,他们祝家将来可能会告别官场,于他们祝家不利。
他的六个孩子都对科举入仕不感兴趣。
他固然可以培养孙辈和子侄辈,祝家的下一辈里也不止是他的孩子们,但到时候他真的要是已经远离了官场,再去求以前的同僚同窗,就绕远路了。
要是他现在就当上工部侍郎,起码还能干个十几二十年,哪怕未来再无寸进,也能庇佑家族的一两代人。
再说,如果他一直不在陛下跟前露脸,太子伴读的情谊能维系多久呢?
他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开开心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