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淩搬了一张桌子放到地上,坐在椅子上奋笔疾书,桌子左右两边各趴了一只滚地锦,时不时要挠一挠毛笔。
赵厦凑过去看赵淩做作业:“瞧瞧你做的什么功课。”
赵淩的作业本是他亲眼看着从驿站取回来的,当时赵淩没怎么看,只把温度计拿出来玩耍。
赵淩指了指赵游:“在游哥那儿。”
赵厦摸了摸他的左手,确认是暖和的,才去看坐在炕上抄书的赵游。
赵游大概是在炕上坐久了,两条腿一眨眼换一个姿势。
赵厦就着赵游翻开的页面看,没一会儿也摆出笔墨来抄写。
他写字的速度比赵游快,即便如此,一个晚上也没能抄完赵淩的所有作业。
来福在边上仔细盯着,生怕缺了或者污了。
赵淩一个晚上写了好几篇文章,右手写累了换左手,左手写累了换右手。
别说是赵家孩子们了,就是赵家长辈们都过来看稀奇。
子时,赵田氏过来叫人:“吃小汤圆了。你们是出来吃,还是在这屋里吃?”
赵厦看着屋里全是笔墨纸砚和毛线、算盘,说道:“出去吃吧。”
赵淩正好休息一会儿,往赵辰背上一跳:“大哥!”
赵辰差点被他扑倒,幸亏面前是一堵墙,勉强把他背起来:“现在知道我是你大哥了?”
臭弟弟重得跟石狮子似的。
他想背小蝶妹妹。
“你当然是我大哥!亲的!”累死了,完全不想走。
赵辰想着臭弟弟的那一堆功课,还是忍了,反正这间炕屋就在厨房隔壁,距离餐厅就那么几步路。
餐厅里,这次没有再分桌。
一张张八仙桌前,赵复等人已经坐着开始吃了。
小指头大小的实心小汤圆在酒酿中漂浮。
小孩子们在赵厦的带领下,排队到厨房自己端碗,赵田氏和赵杨氏拿着勺子给他们盛。
“娘,给我多点年糕。”
“桂花蜜自己加。”
“有没有芝麻汤圆?”
“我要多一点枸杞。”
“别!我不要枸杞!”
“赵游!你一个人挖了半碗桂花蜜!齁不死你!”
“娘,我要红糖,不要桂花蜜!”
“红糖在那边。”
“今年的桂花蜜怎么是金桂,去年的不是丹桂?”
“味道又没区别?”
“丹桂好看。”
孩子多了,一下就吵闹起来。
赵淩也在里面吵吵:“给我,我自己盛!”
赵田氏拒绝:“不行,小孩子碰什么饭勺?”
“这不是饭勺,这是汤勺。我要大碗!”
赵辰跟在后面:“大伯娘,我也要大碗。”
赵田氏还是断然拒绝:“先吃完了再来盛。甜的吃不了多少,想吃咸的,一会儿给你们炒年糕吃。”
象州过年必吃年糕。
年糕的制作非常耗费人力,需要把大米磨成粉后蒸熟,再把蒸熟的米糕进行反复捶打,最后定型成条状。
刚制作好的年糕口感黏糯,纯纯的米香;放凉之后,就是坚硬的棒槌。
很多人家都没这个力气去做,选择买。
赵家村以前是村里统一号召请壮劳力一起制作,做完之后挨家挨户分一些。
今年因为水磨坊的成功,赵婉瑜后续还在边上架了一座小水车。
虽然增加了水流的高低落差,但是因为赵家村的小河水流量太小,能够带动的生产效率着实不高。
但是这两样东西确实能够帮到忙,起码今年赵家村的年糕制作没那么费力,家家户户还都比往年更多了一些。
赵淩看到好几个木盆里泡着年糕:“大伯娘,我要吃排骨年糕!”
“好好好。”
“娘,我也要吃炒年糕。肉吃多了,给我多放点菜。”
“好~”
大伯娘笑眯眯地都应下。
赵复瞧着刚才说话的五女儿赵婉荷,轻轻哼了一声:“还肉吃多了,肉还能吃多了?”
作为家中长子,他享受过家中最好的待遇,也经历过家中最拮据的时刻。
赵家就一个小地主,要同时供三个儿子读书,连两个女儿都得送去教习娘子家读书,开销十分紧巴。
赵家三个儿子一起读书的时候,正是赵复开始长身体的时候。
赵家再怎么样,饭是能够吃饱的,但鸡鸭鱼肉就只能几天吃一次。
其实在当地,这个条件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可赵复那时候肚子里没油水,一天恨不得吃五顿。
他就是爱吃东西,在人体最需要食物的阶段落下的病根,到现在还在往里头填食物。
他看向胃口最好的赵辰和赵淩,觉得突然顺眼起来,对两个小儿子说道:“看到没有?多吃才能有个好脑子。”
兄弟俩以前对自己父亲的这种说法不以为然,现在却觉得是这个道理,加上他们这几天内心忧虑和切实的伙食下降,根本没怎么好好吃饭,一下还真就比平时多吃了不少。
卢姨娘看着皱眉,有心想劝,却不敢,跟在赵田氏身边打下手。
赵爷爷和赵奶奶年纪大撑不住,已经去睡了。
其他人全都在守夜。
今天仆役们也尽量少干活,另外摆了桌子,也在喝酒玩乐。
过年除了某个补寒假作业的倒霉蛋之外,剩下的人都很开心。
倒霉蛋愤愤不平,积攒了无数信件,就等着化冻路通了之后给好友寄出去。
赵家其他人还以为他写的全是功课呢,等赵厦和小曹氏回去府城的时候,见赵淩去驿站投递也没觉得异常。
赵淩生无可恋地又取回一堆功课,送赵厦和小曹氏回家后,并没有在曹家暂住,而是住在客栈。
他休息了一晚,把来福和梓萱留下,自己带着常威回家。
赵辰见出去四个人,回来两个人,问:“怎么丢了两个?”
赵淩对赵辰也没什么隐瞒的:“我让他们去买个贡院附近的小院子,回头我们考试的时候用得上。”
赵辰对考个秀才有自信,但对考举人,却没有百分百的把握,万一要考个几次呢?
虽说他住客栈的钱掏得起,但住在客栈,怎么跟住在家里比?
反正四弟掏钱,他这个纯占便宜的有什么好多嘴的?
“你钱多哦?”前几年在家隔壁坊买了个小院子,这会儿又在象州府城打算买院子。
象州经济发达,府城南来北往的客商一年四季不断,府城的房价比起京城来只是稍稍便宜点。
贡院附近的院子尤为昂贵。
赵淩眨眼:“对啊。”
他把烧琉璃的技术改进,又把望远镜整出来之后,琉璃作坊里就有了他的半成利。
听起来很少,实际他拿着已经有些烫手了。
这可是全国独家!
甚至是全球独家!
他上次认识的那个叫雷奥那多的西方贵族,会出很多金子来换他的一套琉璃茶具,价格足够他在府城买个大宅子了,只是没必要。
他就是买个方便自己考试的小院子,又不打算久住。
等考完了,卖掉也不亏。
再说赵家许多读书人,将来谁到府城考试都方便。不说赵家族人,他们家还有赵缙和赵茂呢。
退一步,给赵厦和小曹氏暂住也不算浪费。
他们住着,还省了他再专门请人看房子。
其实除了这个半成琉璃作坊的分红外,太后和皇后娘娘都给他攒了一些私房。
他跟皇后娘娘不熟,不过他姑外祖母对他说话就很直接:“这些我都帮你存着,等你分家单过之后再给你。”反正每年过年的时候,他都会收到一笔算是分红的钱。
皇帝那儿据说也给他存了些,只不过更像画大饼。
他现在巨有钱!
就是学区房是真的贵!
死贵死贵!
他有钱也花得手抖。
来福买房子已经驾轻就熟,往来也就半个月时间,买下了和曹家同一个坊内的一处院子:“地方比曹家的要大,一排五间屋子,前后院。我让人把他们搭的那些棚子拆了,再搭两个杂物房和马厩,到时候停放车马。前院建个门房,后院盖两间下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