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宁没有做过这种事,他以前都是给人送生日礼物。
“很高兴。”卫长昀答得很快,“谢谢你记得我的生辰。”
姜宁听到他说高兴,又看到他眼里的笑意,满意地弯起唇角。
那就好。
不过礼物……
啊,对了,他还有礼物。
“你等一下,我还有礼物要给你。”姜宁撑着站起来,身形有些晃,胳膊被卫长昀稳稳握住。
姜宁抬起头看他,冲他一笑。
卫长昀抿了抿唇,慢慢松了手,“小心些。”
姜宁“啊”了声,语调往上飘,跟春天山里淌过的小溪似的,“知道。”
姜宁走到柜子旁,打开柜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小木盒,返身回到卫长昀身边,递到他面前。
“我不知该送你什么好,便挑了一方墨和一支笔,虽不是顶好的,但也墨色细润,笔尖顺滑。”
“这是我们在一起过得第一个生辰,往后还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礼物,你也会有很多墨和笔,但这一份是不一样的。”
卫长昀伸手托着盒子,也是托着姜宁的手,仔细听他说话。
姜宁眨了眨眼,望着卫长昀,“往后,你要记得我的好。”
他有些怕,怕日后卫长昀知道真相时生气。
不至于会讨厌,却总会生出几分恼怒。
气他的不坦诚,更恼他的隐瞒。
“便是生气,也不能气太久,像我一样。”姜宁抿抿唇,把木盒往他手里推了推,“知道吗?”
卫长昀失笑一声,握住木盒的同事,也握住了他的手腕。
指节分明的手掌就这么贴着姜宁的手腕,与白皙莹润的腕骨形成鲜明的对比。
姜宁不语,也没有挣脱开。
“我不会与你生气。”卫长昀放轻了声音,道:“除非——”
姜宁下意识问:“除非什么?”
卫长昀沉默了下,才开口,“不珍重自己。”
姜宁呼吸一促,只觉被贴住的手腕那一块发烫,有些灼人,这才轻轻地挣扎起来。
卫长昀顺势松了手,眸色黑沉,面上棱角已经逐渐褪去初春时的稚气,连身量也飞快抽条。
“早些休息。”
姜宁垂着眼“嗯”了声,走到桌边坐下,用手背贴了贴脸。
他好像又醉了。
第92章
卫长昀的生辰一过,天便逐渐冷了下来。
尤其是到了十月中旬,天亮得晚,早晨更起不来床,只觉被子里暖和,醒了也不想起身。
姜宁飞快穿好衣服,顶着一头乱蓬蓬地头发打开门,被风吹得想掉头回屋里。
好冷。
天色雾蒙蒙的,旁边的厨房却透出了亮光。
姜宁不用想也知道是谁,抓了抓头发走过去,掀起帘子后,轻轻推开门。
嘀咕着走过去,“学霸不愧是学霸,自律还起得比鸡早。”
卫长昀没听清,也没问,“过来火边,能暖和点。”
姜宁裹紧衣服凑过去,在小板凳坐下,“天冷下来,小吃摊的生意也没之前好。”
小吃摊不像是食肆、酒楼,有一个能坐的地方,遮风挡雨的。
天冷下来,路上逛街的人少了,大家都宁可躲在屋里不出门,出来了也回去食肆、酒楼和茶楼里坐着。
“家里的小炉子能派上用场吗?”卫长昀想了一下,“糯米饭卖得还不错。”
姜宁点点头,“对,现在先卖着糯米饭和糊辣椒、麻辣椒,但我想加点别的,不然糯米饭也只能卖一锅,一天下来二百文。”
算上其他零零碎碎的,一天也就三百文左右。
可得除去成本呢,利润算来二百出头。
“有没有和钵钵鸡差不多的?或者我们做包子、馒头。”卫长昀不擅经商,想了一圈之前卖的东西,也没想出新的,“或者土豆片。”
姜宁盯着灶里的火,闻了闻,锅里应该是在煮粥。
放了肉沫,闻着很香。
“土豆片可以,今天回来就先把土豆切了,明天早上炸了去卖。”
姜宁想了想,“每天就做十斤,要是都能卖出去,正好一百文。”
“那先这样卖着,再看看其他的生意能不能做。”卫长昀拍了拍手,起身站起来,揭开盖锅,一团热气窜上来,“不行就歇一段时间,过阵子太冷,往返镇上比较遭罪。”
姜宁仰起脸,笑着点头,“也是,其实算下来,咱们手里也有三十两银子,差不多了。”
攒了这么久,能有三十两,已经比寻常人家好多了。
要不是想搬去镇上,姜宁这个冬天都不打算起早贪黑去摆小吃摊,准备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休息一下。
乡下就是这样,春夏秋都忙,到冬天家家户户都窝在家里烤火,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
炉子里的火,烧得好的,一个月都不用重新生一回。
“所以,不用这么累。”卫长昀偏过头看姜宁,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姜宁脸上没什么肉,下巴尖尖的,显得眼睛更大。
“我们可以晚一些再搬到镇上,正好天也暖和。”
闻言姜宁抿了抿唇,明白他的意思,“那干脆我们去打个炉子吧。”
南方用炕不现实,毕竟还没冷到那个地步。
但炉子得做,家里有一个炉子可暖和得多,还能在上面吃火锅、烤糍粑、烤橘子吃。
“之前说的那种炉子吗?”卫长昀拿着勺,在锅里搅了一圈,再往里放上菜。
“对,不过得去铁匠铺定做,一会儿先画出来,去摆摊时候顺道找铁铺。”
姜宁掰着手指道:“对了,得弹几床新的棉花,还有冬衣。”
要是能做热水袋就好了,可惜做不了。
“要不要问三叔、赵叔他们家要不要做?一起的话,到时候三叔家的驴车能顺道带回村里。”
卫长昀把锅盖重新盖回去,“也能方便些。”
“那晚些时候去问问,正好秋哥儿找我呢。”姜宁站起来,“我去洗漱,把头发扎一扎,不然一会儿阿娘看了我这样,又该说了。”
披头散发,不像样子。
卫长昀失笑,“锅里有热水,打了热水去。”
“晓得的。”姜宁答应了句,出去拿了盆回来,打了热水,端着一盆热气腾腾的水出去了。
早上吃过早饭,把糯米饭和二十罐辣椒一起装上,趁着天色将明,一起往镇上赶去。
等走到镇上,身上也热乎了。
趁着暖和,把摊支开,又把炉子里的炭烧起来,放到糯米饭的陶盆下,这才在摊后坐下。
糯米饭是热乎的主食,加上姜宁给的量足,倒是卖得快。
不到中午就卖得差不多,辣椒也没剩下几罐。
合计了一下,怕一会儿去铁铺耽误时间,他俩一人吃了碗糯米饭,就把摊收了,直接去铁铺。
“师傅,我们是想来打个东西。”
姜宁站在门口,没看到人,便朝里探头喊了声,眼睛扫了一圈门口的铁器。
烟管不知道能不能打出来,他记得小时候有些家的烟管是那种很厚的,不是后来薄的那种。
实在不行,那就只能用陶管了,就是太沉。
“谁啊?要打什么?”
姜宁听到这粗犷的嗓门,愣了一下,转头和卫长昀对视一眼。
“打炉子。”卫长昀从背篓里拿出画的图纸,“这是自己画的图,劳烦您看下能不能打。”
铁铺自然能打炉子,不少有钱人家都会打一个炉子,用来烧东西或者取暖。
各式各样的都有,大的小的也都有。
大的取暖,小的点香。
“什么炉子还得你们画图?我干这行二十几年,什么炉子没见过,拿来看看。”
铁铺老板人长得高大,一看胳膊和肩背就是有力气的人,不然也干不了铁匠的活。
卫长昀把图纸递过去,“是这样的,都标注好了配件,您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