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251)

2025-07-26 评论

  “我这几日来,不打扰你们吧?”谢蕴拿起杯子,倒了两杯水,一杯推到姜宁面前,“要不——”

  姜宁喝水润了润喉咙,“不打扰。”

  “别要不了,等殿试结束,不过两三日便放榜,那会儿更忙不过来。”

  “那倒也是。”谢蕴放下心,又望着姜宁,不免担心,“你家长昀定是能高中,不过是等一甲三名到底能夺魁还是别的。”

  “可打马游街、琼林宴……后边还有不少事,你一个人在家,能行吗?”

  姜宁不解道:“这有什么行不行的?”

  “到时前来递拜帖的人必定不少,你这院子都挤不下,更别说其他的事情,你带着身子去忙,有个闪失怎么办。”

  谢蕴直截了当道:“今天先不说酒楼的事,你那两位朋友都没来,光是我们说,还缺两个角呢。”

  闻言姜宁反应过来,卫长昀殿试中了一甲,那定是比会元时还要风光。

  金陵城里那些闻风而来的人,不说目的如何,光是来的人就能让他应付得够呛。

  “还记得上回给你们报信的那个小厮吗?”谢蕴见他正在想,便道:“在我们家做了蛮多年,这几年一直跟着我,手脚麻利、眼里有活,让他过来给你打打下手?”

  姜宁诧异地瞪圆眼,“这、这不合适吧。”

  谢蕴摆手,“这有什么不合适的,你就当我为了开酒楼收买你的好了。”

  姜宁一听,哭笑不得。

  “哪跟哪啊,我不是这个意思。”

  “阿阮是真能办事,而且有眼力见,否则不会陈轩一来,便跟你们报信。”

  谢蕴正经道:“你不要他帮忙,自个去选人吗?多费时间啊。”

  伺候人的事,可不是人人都做得的。

  先不说挑选小厮、丫鬟得费一些心思,就说把人带出来,办事能和自己心意,都得不少时日。

  这可不是一日之功,短则几月,多则数年。

  要不是跟姜宁关系好,她也不愿意把阿阮借给旁人。

  “可家里——”姜宁看了一圈,“我是怕无处给他住。”

  “夜里有卫长昀在,用不上他。”谢蕴提出来的时候就想好了,“他早上过来,夜里回去,不在你这里住。”

  姜宁心里犹豫,可谢蕴一通分析后,他明白其中道理。

  “要不这一阵的月钱,我来付吧。”

  谢蕴听完,瞪着他。

  “你是要气死我。”

  姜宁噗嗤笑出声,“谢姐姐帮我考虑得如此周全,我才不会气你。”

  “得了吧,你说得好听。”谢蕴皱皱鼻子,嫌弃地看他,“至于酒楼的事,租金、菜品和选址你都打听了,我家里的生意并无这些,不过跟人打交道在行,看人选人也还行。”

  “不过这之前,我还得寻一处宅子,不能总住在客栈,房钱可不便宜。”

  “这就开始精打细算了?”

  “当然了,做生意就得精打细算,该花的不能省,不该花的别掏腰包。”

  姜宁失笑,望向外面的院子,目光扫过开着的那扇窗,卫长昀坐在那,眉头微蹙,手里的书从早上到这会儿,已经换了本。

  收回视线时,看见院子里的那棵椴树。

  正逢春日复苏,来时叶子凋零,如今新芽早已蓬勃,瞧着生机盎然,要不了多久,便是一片葱郁了。

 

 

第184章

  殿试,三年科举之路的最后一关。

  三百余名考生自黎明入宫、日暮而出,而后由读卷官批阅,八人轮流传阅,其中择十份获评最高的考卷,进呈天子钦定,御批一甲三名状元、榜眼与探花。

  一甲直接由吏部授官,入翰林院。

  二甲、三甲进士若要授官,还得再经一轮朝考,择优入翰林,俗称点翰林。

  其余过考者,按照成绩,分发至三省六部九卿五寺二监二院一府缺人的地方,或是各地州府、县府。

  卫长昀入宫那日,姜宁听见他起身的动静,便跟着醒了。

  天色尚且灰蒙,房间里光线昏暗。

  姜宁支起身,看着卫长昀穿衣收拾东西,揉了揉眼睛,“你路上要小心,要是碰到宿醉的酒鬼,别搭理,离远一点。”

  卫长昀转过身,看姜宁一脸困意,伸手摸了摸他的脸颊。

  “吵到你了?下回我手脚再轻一些。”

  姜宁笑着摇头,习惯地要往他身上靠,又想起今日是去宫内考试,生生止住。

  只牵起他手,“这时辰本来也要醒的。”

  “我与沈大哥、聂大哥约好了碰面,到时一起去宫门外。”卫长昀握了握他的手,“到了那儿,便有人安排,我们该如何入场,你不用担心。”

  “嗯。”姜宁仰起脸,“逢考必过,这是我们常用的祝福,你也一定可以。”

  卫长昀低头,在他额上很快地亲了亲。

  “那你再睡会儿,晚上我便回来了。”

  姜宁答应一声“好”,看时辰差不多,便让卫长昀快去,别耽误了时间。

  外出乘车、考试,最忌讳的就是卡着时辰出门,万一碰到点什么,容易耽误事。

  卫长昀嘱咐了两句,便拿上笔墨盒出了门。

  姜宁目送他出去,又听到院子关门的声响,立即钻回被子里。

  农历的四月中旬,怎么都得五月中旬了,怎么还冷成这样,难道是气候问题吗。

  姜宁琢磨不明白,闭上眼翻了个身,心道老天爷可一定要保佑卫长昀他们今日一切顺利。

  -

  往日清晨稍显冷清的街上,因为殿试的缘故,热闹了许多。

  马车、轿子,还有街边行色匆忙的考生。

  一顶轿子从巷子里出来,穿过街口,便到了去往皇城的大街上,侍从和跟随多年的老管家跟在旁边。

  轿子里的人掀起帘子,往外看了眼,正欲放下,忽地瞥见一道身影,和同行的两人并排走在最外面。

  见着轿子时,错开身,避让开来。

  轿子很快过去,因轿顶的翎子,引起不少人注意,猜测轿子里的是谁。

  “刚才那名考生,你看着可眼熟?”

  “回老爷,是今年会试的会元。”老管家道:“那日送小公子回家的后生,应是他夫郎。”

  “知晓了。”傅老沉吟片刻,“这一阵,可有谁与他往来?”

  “都是与他同样赴考的学生,还有一位出身黔州的茶商之女,并无其他人。”

  “黔州考生虽不如江南、中原地区多,却也不少,只是出成绩者零星几人。”

  傅老摇头叹道:“他年纪轻轻,倒是谨慎。”

  “他家那位夫郎,从打听得知,是个聪明人,瞧着也伶俐。”老管家思索片刻,“能白手起家,自然不是愚笨的人。”

  “少年得志者众,能心性稳定不为利益左右者少。”

  傅老说完这一句,便不再说话。

  卯时三刻,三百余名考生尽数到场,按照引导排在广场上。

  礼部与翰林院的人,分别站在太子和大皇子两侧。

  卫长昀身为会元,自是站在前排。

  虽距离各位考官、监考官有数级台阶之隔,可一抬眼,便能看到那一排人,还有身后巍峨的宫殿。

  饶是在金陵住了两月,此时依旧觉得震撼。

  听着礼官说话,卫长昀难得分走了一二分神,想起了姜宁的话。

  入了朝堂,凡事便不由自己做主。

  然,为官虽身不由己,却也要守礼、守道、守正。

  “辰时已到,诸位考生进殿。”

  卫长昀收回神思,进殿时,往沈明尧和聂丛文方向看了一眼。

  逢考必会。

  姜宁这话的确实用,不过面对策问,怕是还要多加一句。

  对策三千字,金榜应题名。

  -

  日暮时分,考生陆续离开皇城。

  这个时辰的金陵,最为热闹。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红茶泡泡机 生子文 田园 穿越时空 种田文 甜宠文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