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令家的财迷小夫郎(362)

2025-07-26 评论

  连着赶了小半月路的大家伙,兴奋劲儿过了,只觉又累又困,入夜后不久纷纷回到房间里休息,明天什么时候能醒再说其他的事。

  热闹一下午的小院,又安静下来。

  姜宁哄小孩睡着,觉得热,又打了盆水在屋里擦身,刚拉好衣服,便听见开门声。

  扭头看去,边拉衣服边问:“大家都睡了?”

  “屋里的灯都熄了。”卫长昀反手关好门,“天有些热,这边的窗夜里开着通风。”

  “今年这天也太怪,我记得去年端午后都还没这么热,还冷了好几天。”

  姜宁系好衣服,“明后两天放大家休息,我们俩去村里一趟。”

  尽管今天卫长昀去过,但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从前在村里对他们颇为照顾的长辈,都得一一去拜访,而且——

  “不过去拜访前,明天一早得先带小小、小宝和幼安去祭拜父亲和母亲。”

  卫长昀笑着看他,朝床边的摇篮看去,小孩睡得正熟。

  “从村里离开那么久,这次回来,还不知道下一次是什么时候。”姜宁抖了抖被子,先躺到床上。

  “笑什么?”

  卫长昀理了理换下来的衣服,全部装进筐。

  “心里高兴。”

  姜宁看他走过来坐下,抬脚轻轻碰了下他腿,“这一路上,离家越近你看起来越心事重,我还以为你有什么心事。”

  不是人人都喜欢家乡的。

  再多的乡情,发生了一些事情后,会让那些伴随成长的记忆和岁月都变得面目可憎。

  但小河村对卫长昀而言,不是不想回来的地方,这里有他牵挂的旧友、如亲人的邻里。

  唯一触景伤情的,便是这里再无家人等他回来。

  父母和长兄的先后离去,的确让卫长昀怅然,尤其是未看到他金榜题名,一直令他耿耿于怀。

  “他们的在天之灵,一定会为你高兴的。”姜宁从一旁靠近,伸手环着他肩膀,“往好了想,过这么些年,他们生前是个好人,一定能投个好人家。”

  卫长昀偏过头,垂眼看他,“会吗?”

  姜宁掀起眼,“当然会。”

  “你可是十里八乡这么多年出的第一个探花,换作别人早广而告之文曲星下凡,那不得好好关照家里人。”

  卫长昀失笑,抬手抓住他手腕,“什么事都有你的道理。”

  姜宁点头,“人生在世,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和道理,会过得舒服不少。”

  不至于被人牵着鼻子走,自我反省。

  卫长昀低头亲在他鼻尖,“是。”

  姜宁仰起脸,亲在他唇角。

  少了几分爱欲,更多是安抚和亲昵。

  从相识到现在,一路走来这么长的日子,他们对彼此的心事再清楚不过。

  卫长昀扶着他的腰,回应着姜宁。

  分开时,姜宁弯了弯眼睛,抿着唇角低笑起来。

  再对上卫长昀带笑的眼神,莫名生出几分不好意思,轻推他一下,恼道:“睡觉。”

  卫长昀见他要躺回去,忽地把人拉住,弯腰低头,又亲了上去。

  “别闹。”

  “不是闹,是想亲你。”

  喜欢一个人,身体和心理的反应,是骗不了人的。

  -

  要忙的事情太多,姜宁和卫长昀连着两天,都在办各种事、拜访各位长辈。

  好在关系近,哪怕是上门去,也仅仅是闲聊。

  杨二爷身子骨硬朗,每个月有二十天都在村学里给孩子们上课,村长比以前也更支持各家把孩子送到村学。

  交的束脩不多,一个月给斤稻子,或者一块肉,便作数。

  卫长昀还能回村里,他心里高兴,却不揽功,连镇里、县府差人来请他去各处讲课,都一一谢绝。

  当初教卫长昀启蒙,后来又教导那么多年,是因为他天赋好,不想埋没了人才。

  田间地头的确需要人,不然天下哪来的米粮。

  可有的人既有天资,便应该去到朝廷,为更多人做事。

  知道他因新帝登基而外放,并未有任何的说教,只说人平安就好。

  去杨二爷家里待了半日,蹭了一顿晚饭。

  第二天再去赵秋和王子书家里时,反而方便了,迟早都是一家人,干脆就一起。

  尽管上元节赵秋和王子书才离开家,但眨眼便是三个多月时间。

  家里人惦念,有书信也不如从亲近的人口中得知消息来得好。

  提起他们在金陵的情况,那就有得说了。

  从揽月楼的生意,到国子监的考试,大小事情都得挑着说,不然一天的功夫都说不完。

  家里人听完,自然是欣慰的。

  尤其年前回来时,二人给了家里不少银钱,比在村里种好几年的地都要多。

  长辈相信他们是一回事,担心又是另一回事。

  总怕孩子们在外面过得不好,回到家里又报喜不报忧,犯了错。

  好在姜宁和卫长昀在他们眼里一直都可靠,听他们说完,便放了心,又留他们吃午饭。

  等从赵秋家出来,姜宁和卫长昀一致决定去走一圈,消消食再回家。

  -

  “我发现村里种稻子的人家变多了。”

  姜宁走在田间,抬头看去,“田坝里几乎都是稻子,以前还能瞧见藕之类的。”

  卫长昀发现他不看路,伸手拉住他的手,“这一片田原本就是竭力挖出来的,四周都是山,只有这一块算得平地,又在河边水源离得近,否则挖沟渠都要不少时日。”

  去过外面后,卫长昀才知道,为什么黔州的地更难开垦。

  比起黔州山连着山的地势,越往南走,地势越平坦,江河湖泊引入灌溉更为方便。

  黔州想要大力开垦田地,难度大,还大多都是在山脚挖。

  一旦碰到山体崩塌、滑落,比起其他的蝗灾、水灾或者旱灾,田直接毁了,又得养两三年才能重新种地。

  “稻子能产稻谷,比起莲藕更容易填饱肚子,而且还能抵赋税。”

  卫长昀望向河岸边,一排柳树绿油油的,“所以去年开始,户部便下发公文,要求各地种植稻子。”

  姜宁听他说完,歪头笑起来,“卫县令,还未走马上任,你已经在担心百姓民生,太负责了。”

  “可是——”

  “能留点时间给你家夫郎,也就是我吗?”

  闻言卫长昀一怔,一本正经地向他赔礼,“姜老板大人大量,原谅我这一回,保证不再犯。”

  姜宁晃了晃握着的手,“不知道咱们地里现在什么样,去瞅瞅,要是有菜的话,顺道摘点回去。”

  “晚上想吃卤菜了,好久都没吃。”

  为了迎合一个鲜字,揽月楼很少会做卤菜,家里也是。

  姜宁仔细算算,一年还吃不到三五回,除了买的酱肉。

  但每回买半斤、一斤,每个人也分不了多少,跟卤菜味道可差不少。

  “家里有三叔三婶拿来的鸡,豆腐跟土豆有,但其他的比较少。”

  卫长昀想了下,“炒个辣子鸡好了,煮着吃。”

  “那也行。”姜宁不挑吃的,只要不是内脏,他基本都能吃,“刚好这段时间野菜多。”

  辣子鸡煮菜吃,豆腐、土豆和新鲜菜一旦入味,能吃到肚子撑。

  姜宁忽地道:“过段时间去了岭南,你说那边的辣椒好吃吗?”

  卫长昀怔住,思索片刻,“要是可以,问叔婶他们拿一点辣椒籽过去,先试试能不能种活。”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哪怕是有种子,其实去了外地也不一定能活。

  有的活了,但种植的办法不对,味道还是大相径庭。

  “算了,不行那就从黔州送到岭南,还开了一条商道。”姜宁畅享道:“岭南靠近海,所以气候湿润,但因为不能吃辣,所以祛湿都靠喝汤,可万一有人能吃辣,和黔州互有商贸往来,两地经济不就互相拉动了。”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红茶泡泡机 生子文 田园 穿越时空 种田文 甜宠文 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