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广东巡抚(三)
狄越接过玻璃球, 对着阳光细看,他想了想那惊人的利润,他们已经卖得很便宜了,税都按月交进去, 纵使如此, 利润依旧高得吓人, 笑道:“此言不虚。不过...”他压低声音,“工部那帮人此番前来, 恐怕不止是看中玻璃这么简单。”
马车碾过官道上的碎石,微微颠簸。温缜将玻璃球收回袖中,神色从容:“阿越听到什么风声了?”
“杨巡抚在信里暗示,”狄越凑近了些,“京里近来有人议论, 说你一个知府, 不务正业, 专营商贾之事, 有违官体。”
温缜闻言笑出声, “我今年给朝廷上缴的税银, 抵得上半个四川的盐课。重庆一个巴山楚水凄凉地,年年让朝廷倒贴钱,我来后,这不就脱贫了?他们若有本事, 大可以也去不务正业试试。”
正说着, 马车忽然一顿。外面传来侍卫的喝问声:“何人拦路?”
只见一个穿着六品官服的工部主事带着两个差役站在路中央, 拱手道:“下官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赵德成,特来迎候温大人。”
温缜与狄越交换了个眼神,掀帘下车时已换上热情笑容:“赵主事远迎, 本官愧不敢当。”
赵德成盯着温缜腰间晃动的佩饰,眼中难掩贪婪:“温大人的玻璃厂名动京师,连王阁老都夸赞不已。此番下官奉部堂之命,特来讨教...”
“好说好说。”温缜笑着打断,“正好下官带了些新制的玻璃器皿要献给杨巡抚,赵主事不妨一同鉴赏。”说着拍了拍手,随从立刻捧上一个锦盒,掀开竟是十二只流光溢彩的玻璃杯,杯底还刻着重庆官造的徽记。
赵德成看得眼睛发直,却听温缜状若无意道:“这些是准备送入宫中的贡品,工艺比市面上的精良三倍。可惜产量有限,每月只能出三十套...”
他的东西是给人看的,可不是给人空手套白狼的,温缜给他画个饼就让他让路,工部的人打什么主意什么算盘,他隔着三里地就知道了。
当夜,杨昭在巡抚衙门设宴。酒过三巡,赵德成终于按捺不住:“温大人,明人不说暗话。工部想在京城设厂,不知这玻璃配方...”
温缜放下酒杯,玻璃杯底与桌面相碰,发出清脆的叮声:“配方乃楚家祖传之术,由本官改良,怎能巧取豪夺?不过...”他话锋一转,“若工部愿以川盐茶引相换,本官倒可以专供京厂原料。”
他本来就想去京城开厂,有朝廷帮忙反而好办,而且这配方过于简单,本来就护不住太久的,但能守多久守多久,以后那些人参悟透了,他们能卖原料也是好的,本来重庆这些资源就足。
狄越在桌下踢了温缜一脚,这分明是要用玻璃换盐铁专卖权!
月光透过新装的玻璃窗照进来,赵德成的脸色阴晴不定。温缜把玩着酒杯,玻璃折射的烛光正落在那份工部公文上,照亮了奉旨督办四个烫金大字。
最后温缜得偿所愿,这时候朝堂上都是正常人,不像到了嘉靖朝,那可真是黑暗得有苦说不出。
工部主事也向京城递信,给了他这个方便,温缜建设更加如火如荼了,钱有了,基建就得跟上,水利民生都可以改善。
温缜还让人宣传茜茜的名声,没道理做了好事还藏着掖着,他就是要为女儿造势作名,有名声的好处可太多了。才女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受人敬重的。
而且他以后也想让茜茜走仕途,这很难走,但这个世界每一条路都难走,尤其是女儿家,仕途好歹有权力,而且有他走在前面,只要他官做得够大,他女儿有谁能刁难呢?有谁敢刁难呢?
秦良玉能成为将军,也是因为她家是土司,能给予支持托举。温缜不觉得自己托举不了一个文武双全的女儿。
八岁就如此大义聪慧,天下人谁不津津乐道,况且温缜的名声一直是风暴中心,他女儿出风头自然更受瞩目。
世人都喜欢听天才的故事。
茜茜在无锡吃着豆花,刚开始还好,等过了中秋,过了重阳,快入冬的时候,人都傻了,她爹该不会把她忘了吧??
温缜忙得晕头转向,就忘了去接茜茜了,由于今年的重庆府太忙,等到十月才想起来,但依旧很忙,干脆给南乔写一封信,今年茜茜跟着她过年了。
南乔冬天带着茜茜去太湖喂鸟,冬天南归的鸟儿是太湖一景,它们在太湖停留,便向更暖和的昆明去。
温缜一直觉得今年重庆的玻璃利润最大的,年底一对账,纺织机械居然也不差,还是丝绎的奢侈品,也不输什么。
年关内阁拿着重庆遥遥领先的税额,人都傻了,重庆只是一府城,当然是只与其他府城比,但居然无一比得过,浙江今年有灾疫,就不说了,苏州与南京这一次都没能比过,这也太扯了。
谁不知道重庆穷困,这么穷困的府城,硬是让他论上第一,哦,今年出风头的还有他那聪明的女儿,这人怎么就这么顺利加好命呢,他们明明听到重庆都旱灾的啊!
实力是摆在纸上的,这人实在是治国能臣,景泰朝有个很重要的事,就是臣子断层,因为很多死在土木堡了,朝堂上的明显都是可以退休,或得退休,不然就要死任上的那种,过于老龄化了。
这时候需要新鲜血液,所以地方官升入中央很是寻常,但温缜才下放不久啊,才刚两年吧?这都没到三年一调的时候。
但不升吧,他政绩着实醒目,今年不动声色解决了苗人闹事,土司搞事,民生,水利,经济税收,农事,民族关系都很不错,可以说把其他知府衬得像个废的。
但上面有点害怕,主要是怕这人要是像卷其他知府一样卷他们,于谦倒是不怕,他们比不过,老脸往哪搁?
这哪成啊!
王文在一片沉默里说话了,“今年就这样,保持原样谁也别调,又没到考核的时候,明年夏天再说吧。”
于谦觉得他们有点自欺欺人了,“这个时候可以定下来,明年夏天没什么问题就可以通知人,卡在这算什么?”
内阁内的气氛一时凝滞,烛火摇曳间,几位阁老的脸色阴晴不定。
王文捋了捋胡须,缓缓道:“温缜此人,确实才干卓绝,但毕竟资历尚浅,贸然调入京师,恐怕难以服众。”
陈循轻哼一声,接口道:“再者,他若入了六部,以他那般雷厉风行的手段,怕是不出半年,就得搅风搅雨。”
于谦眉头微皱,“朝廷用人,岂能因忌惮才干而刻意压制?若人人如此,景泰朝何时才能有新气象?”
高谷叹了口气,摇头道:“不是压制,而是……循序渐进。广东巡抚李贤年迈多病,屡次上疏乞骸骨,不如调他入京,挂个虚职荣养,让温缜补广东巡抚之缺。”
王文眼睛一亮:“妙!广东虽富庶,但远离中枢,又有海寇、夷商等诸多棘手之事,正好磨一磨他的锐气。若他真能治理得当,再过两年调入京师,谁也说不出什么。”
陈循抚掌笑道:“正是此理!既不埋没人才,又不至于让他太快搅动朝局,两全其美。”
于谦冷眼旁观,心中暗叹这群老臣的算计。但他也明白,温缜若此时入京,确实容易成为众矢之的。广东虽远,却也是个施展拳脚的地方。
沉默片刻,他终是点头:“既如此,便拟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