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的临时大朝会肯定还会有人把这事情提出来。
到时候赵霁就可以顺便把这些事情丢给陆小凤和朱停以及工部的官员们了。
曾布的事情说完,就到了蔡卞。
蔡卞是来求赵霁重新,从旧出题的。
章惇按照赵霁的科举出题建议,把自己和他考试院的一帮人反锁进院子,闭门不出出题。
但是以蔡卞为首的文官和言官却以为,此次的科举不应用赵霁推崇的新试卷,而是应该用旧式考题。
第127章
原因无他, 实在是现在的大宋实在是太需要一场隆重,且举国欢庆的盛世。
蔡卞不否认以赵霁推崇的新方法新试题选拔出来的人或许会优秀。
可是没打一声招呼,闷声整出来的试题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做题的人实在是太严苛了。
是,你啥话都不说就把考题和方式都给换了, 就凭我大宋人才济济, 确实最后肯定会有那么一两个天才中选。
但陛下你瞅瞅外面, 看看整个开封,摸着你自己的良心问问,在开封和周边住着的士子们有几个能做出你那些变,态,题目的?
实际上,很多饱经赵霁折磨的官员都能想到来到开封考试的那些学子在看到陛下专属试题瞬间的崩溃。
寒窗苦读数十载。
一朝会试, 本来畅想着春风得意马蹄疾。
结果呢,试卷上每个字都认识,拼起来就不认识了。
蔡卞人尚算中年,狐狸成精。
不想掺和这个浑水。
可怎奈背后施压。
这事被逼到这档口,他已经是骑虎难下,不提不行。
蔡卞说的这个情况赵霁知道。
之所以知道这情况还一意孤行,就是因为他改试卷的初衷就是为了测试人的能力。
华夏从来都是一个不怕应试教育的地方。
如果提前知道考卷。
哪怕这考卷再如何考察能力, 都有些小机灵鬼儿能人异士把它从能力测试变回应试教育。
……
一开始, 赵霁是这么想的。
但仅是不同往日。
赵霁在面对此时此刻蔡卞提出的这个意见,还是免不了陷入了沉思。
国泰民安的时候, 赵霁可以毫不畏惧。在什么都没发生的时候, 这次的科举确实可以随便他霍霍。
可西南难民,南王叛乱,西夏边关压境。
如此外忧内患。
他要是推陈出新,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把自己给新灭国了。
士子这种群体, 少年意气,年少气盛。很容易被煽动起来。
蔡卞:“臣以为,陛下的考核办法可以依旧推行,但是这次的试题——是不是可以暂时遵循旧制。等下次恩科,再改题目,想也不迟。”
赵霁听着蔡卞的一通分析,点头应是:“依蔡大人所言。”
最后,为宫九而来的两位。
这问题反倒对于赵霁来说是最简单的事情。因为宫九是不可能翻身的。
小会确定下来几件大事的方向,恰好也到了时间。
几人连忙移步文德殿,赵霁却在路上被工部拦了一下。
“陛下留步!”
赵霁觉得这两人眼熟,仔细辨认便认出是他指派给宫高丽公主的两个辅助官员。
便停下来打算听两人所言。
那两人跪在地上,神态十分慌张。
“陛下,真的不能再继续这样了!”
“这次还好,若是类似的事情再发生——”
赵霁皱着眉头,却在听到两人口中说出的某个词汇的刹那眼睛一亮。
眉头也渐渐舒展。
“那就让她停了吧。”
“陛下,既然这样,是否其他也——”
“不用。”赵霁摆手。“其他照旧,她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只是别再让她搞那个什么香粉就可以了。”
等那两人离开赵霁的视线。
赵霁立刻双手抱胸,托着下巴,努力挤压自己大脑中曾经存在过的知识点们。
若是按照他曾经久远的记忆力来,或许真的能暂时绝了西夏的问题。
不,不止西夏。
大宋的边界线将在不短的时间内固若金汤牢不可催。
管他高丽西夏辽,谁伸猪蹄子就剁谁的。
越想越靠谱,等到了殿外,赵霁已经大概理清了自己的思路,也在脑海里规划好了集中对策方针。
放下心中大石的皇帝高高兴兴地迈进了文德殿。
当他进入文德殿的时候,殿内就已经挤满了文官和武官。
不过甚至不用去仔细辨别他们身上的朝服,赵霁就很轻易地可以区分他们。
最显著的区别就是一群人没有秩序,乱哄哄地站着,而另一群人,虽然也乱哄哄地,但都是三五成群地聚着。每个小群体都隐约有一个主心骨似的中心人物。
皇帝还没到,这些人就已经吵上了。
争吵的内容之中,首当其冲的事情就是针对于西夏是战是和的问题。再其次就是倘若是战,需要派遣哪位武将之类的。
战与和的问题被快速带过。
对造反的南王,若是选择和,那就是得把赵霁踹下去。
赵霁是青年皇帝不假,但也不是傀儡。就算有人天生软骨头,就算是想投降,也得在看清南王的实力之后再投降。多以无论是被迫还是心甘情愿,反正在对内这个问题上,肯定是必战无疑。
可南王之外还有一个西夏。国内的事情自己解决,国与国之间是战是和,这问题就可以商量着来了。
争论半天,最终住战派获得了优势。
既然要战,那派谁去西夏接手太平王留下的人马就成了个最大的问题。
太平王手下精兵良将甚多。这股庞大的势力,无论被谁吞下去都足够那个吞他的人美滋滋回味上大半辈子。
对上了这块大肥肉,每个党派和其背后的势力都表现出了寸步不让的强势。
如果说太平王的人马还是看得见的实惠,那看不见却确实存在的实惠可就更多了。
朝廷任人青黄不接。
一代战神太平王随着他坑老子的儿子造反而彻底消隐在朝堂,南王造反,西夏入侵。
屁股决定看问题的角度。
朝堂上稍微站得高些,看得远些的,他们通过这次的出征能看到的都是赤果果的权势重新划分。
太平王的战神形象太过高大,他一倒下,满朝武将无一人可以说能被拥护成为新的武将之首。
太平王在时,他是所有武将的靠山和旗帜。
他倒了,大宋再无第二人当得起战神的名号。
叫得上名字的几个资历和能力比较老的武将谁也不服谁。只要有一个人敢大言不惭他一定能成为大宋下一个不败神话,那他身边的同僚就能一人一口涂抹把他淹死。
西夏是个香饽饽。
进可得到扬名立万的机会,哪怕输了,大不了就是议和。
南方则臭不可闻其他人避之不及。
赢了,凯旋而归。
万一输了,到底是降还是宁死不屈可就又是一轮新的送命题。
谁都想自己,或者把自己的势力送到前往西夏的宝座。
于是争吵的战况非常激烈。
文官先吵上一波热热身。
文官吵够了,气喘吁吁败下阵来之后,武将又挽起袖子开始动手撕吧。
文官和武官吵,文官和文官朝,武官和武官扯着袖子在文德殿摔跤。
赵霁端坐在最上面,看着赵御史阴阳怪气搪塞西北督军,刘尚书动手打了身边一个正三品左都将军。
虽然混乱,但就是在这种混乱之下,才能更看出些门道。
比如,种师中和种师道两兄弟平常交好的将军想去自请前往西夏。
平时和章惇隐隐有些不对付的曾家提议要章家旁系一个扬州驻扎的将领领军西夏镇压灾民。
这些人哪怕吵架也总藏着半分真心,真真假假混着演习。
有些是真情流露,但是有些也是故意做出来,让旁人看得。
习惯了之后,赵霁就有些喜欢这种大朝会的争吵。
因为可以锻炼自己的敏锐性,暗中考虑自己看到的这些哪些是对方真情流露的真实,哪些又是做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