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位(112)

2025-08-27 评论

  他们分析还来不及,怎么会因此嘲笑,嘲什么?对昭武帝嘲他不立继承人,让他儿子们打生打死吗?

  顾丛嘉不理解,并大为震撼,就像他在给赵王和魏王递消息,并期待他们搞事的时候都没将这些小国放在心里,怎么,现在这还能拿这个弹劾陈王他们丢了大周的面子?

  那怎么,要为了那些小国让陈王他们装出兄友弟恭的模样吗?

  这又不是什么丑闻。

  顾丛嘉不理解的神情展现在每个朝臣眼前,不少老大人立即红温,羞的。

  能上明德殿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臣,即就是他们经历过先帝时期——大周国力衰微,周围群狼环伺,虎视眈眈,以至于每逢有其他国家的使团出使,他们都要尽善尽美,生怕做错一点堕了大周的名声。

  究其根本,还不是因为大周处境什么样他们心里明清,国力不行,那就得从其他方面找补……到现在,他们潜意识里还带着这样的想法,害怕丢人,将他国使团的看法看的那般重。

  科举疑云里不同意处罚怕让外人看了笑话,此事也是如此,只不过因为涉及五位亲王所以一时间无人开口罢了,但要是再闹下去,不少人家里弹劾的奏折已经写好了,只不过,现在这,被顾丛嘉直接击溃。

  现在的大周已经今非昔比了!

  昭武帝坐上首,看着不少老臣的脸骤然变红,一看就温度很高的样子,虽然心里很高兴顾丛嘉和他想到了一块,但他还是开口找补了些,不然看着那些大臣,他真害怕他们就这么红温到晕过去啊。

  毕竟,年龄都不小了。

  是他小瞧顾丛嘉了,有时候他不说话杀伤力也蛮大的。

  昭武帝:“秦王醒来不过一年尔,他之所见是我大周的强盛。”

  翻译过来就是,这孩子没见过大周衰微的情况,所以自信感很足,诸位爱卿见谅。

  “是臣等未能转变过来,臣等该谢谢秦王殿下点拨啊。”

  兵部尚书率先开了口,为此事定了性,不是他们该恼恨秦王戳破他们一直对别国使团不自觉高看的事实,而是他们该感谢秦王让他们转变思想。

  现在,攻守之势异也。

  没有谁会比兵部尚书感触最深了,当初的尽善尽美,是他兵部之责啊。

  

 

第98章

  没有好的兵器,没有选拔出骁勇善战的武官,以至于他们名义上是大国,可又有谁真的敬畏尊重他们?

  想起当年的情况,兵部尚书眼中就有些泛红,以至于他的赞叹是那么的真心实意,有感而发。

  其他原本想说些别的,倒不是说顾丛嘉不好的,毕竟陛下都那么为秦王找补了,他们总不能同陛下对着干,说秦王这不好那不好的,只不过,他们想要开口降低秦王这番话的含金量而已。

  这一番话出来,可以想得到,顾丛嘉能获得多少人的感谢,太出风头了,相比自家的主上而言,太刺眼了,当然要给他降一降,顺便给自家主上打个好名声。

  比如说陈王此前便是因为皇室风度,有天潢贵胄的自矜自傲,也是因为对陛下尽孝,忧心于寿礼,所以才冲动同赵王‘吵’起来。

  一番话三个重点,一来将陈王塞到了秦王那一番话里,正是因为陈王有着强国的自信,所以才冲动的与赵王起了冲突。

  二来,这冲动二字,则体现了陈王对于昭武帝的重视,对昭武帝的孝心,给昭武帝的寿礼无故‘消失’可不就怒发冲冠一时冲动同赵王‘吵’起来。

  三来,虽然朝堂上人人心知肚明,近来陈王的人在不停的弹劾赵王一系,这也算是政治上的厮杀了,但用‘吵’这一个字,便减弱陈王最近政治的锋芒,而且还可以避免刺激到昭武帝,毕竟,昭武帝也要过四十岁了,而且还有此前重伤在身,有碍寿命的传闻……君王一向多疑,现在陈王优势这么大,有这么跳,有点危险。

  陈王收的人自然也都是有能力的,最起码也会想这样的在政治上有着充分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样,自信掺和夺嫡风波上限高的官员不少,赵王一系自然也准备了恰当的语言艺术,打算给自家王爷分润些秦王这一番话的荣光,然后再修饰修饰卖惨告陈王一状。

  但这些,在兵部尚书那真情实感的话语下再也无法说出口,看着兵部尚书有些泛红的眼眶,和朝中一些老大臣看着秦王如同看帝国荣光的眼神下,他们毫不怀疑,他们要是敢现在为自家王爷找补,顺便分润秦王这一番话的荣光的话,先不说陛下会怎么想,光凭这些老大臣们都会喷死他们。

  怎么说呢,虽然陈王他们的确是因为不咋在乎现在京城的外邦使团,所以往日怎么样现在还怎么样,肆无忌惮的针锋相对,但是,行动是行动,御史大夫弹劾他们的时候,他们也没能说出这一番话为自己辩解,还是秦王开口的。

  所以,这番展示自信骄傲的大国天潢贵胄风范的荣光独属于秦王,那样的自信,那样的骄傲,很吸引人,让朝堂上的大臣们看着也升起自豪——这完美符合他们对天潢贵胄龙姿凤章的想象。

  此刻,他自信,为大周骄傲的自豪感已经胜过了他的年龄。

  若是说顾丛嘉处理科举疑云的提议让朝中正视了秦王的话,那么这一次的开口,便让朝中大臣完全接受了秦王以这么小年龄参政议政的事实。

  毫不夸张的说,顾丛嘉通过这一次的开口,朝中大臣对于他的好感呈几何上升。若是原本还有那一小部分对秦王这么小年纪就参政议政颇有微词,觉得陛下实在是太宠信秦王的大臣的话,现在则是完全消失了。

  他们完全理解了为什么陛下这么宠秦王殿下了,换位思考,这样风姿,聪颖,仙童样貌,如果他们自家有这样一个孩子,不宠才不对劲。

  见证过如此如灿阳般自信的秦王,此刻,朝中大臣在心中给秦王糊上了滤镜。且在越是年龄大,在先帝时期任职时间越长的官员心中,这个滤镜便越厚。

  这也是后世那么热衷于探寻为什么其他皇帝这么做被朝臣喷死,但换成明文帝,朝臣们不仅不喷还夸个不停的原因。

  因为,人本能的追逐光啊。

  任何见过秦王的人无不为那骄傲的灿阳吸引,而且,秦王的决策都有实事印证,那是对的,并且还会率先在一部分地区实行看看效果,好的才会实施。

  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好消息:御史大夫的这一番弹劾无疾而终,陈王他们不仅没有被昭武帝批,而且这一番作为还成了他们自信骄傲的大国风范的证明。

  坏消息:这是秦王开口为他们辩到的。

  陈王想到这,就冷冷的扯了扯嘴角,还不如让他被弹劾成功呢。

  这证明虽然能在一定程度让他的名声更好,但,如鲠在喉,这是来自被他认为是潜在敌人的……

  都说诸皇子中康王最是骄傲,堪称是目中无人。但谁能说,陈王他们就不骄傲?

  同是天潢贵胄,康王的傲浮于表面,而陈王他们的傲则隐藏在骨子里,某种意义上来说,陈王他们比康王还要骄傲——他们自信于有能力,能够掌握手下的势力,而不是像康王那样,几乎事事都听苏齐贤的。

  现在,骄傲的陈王却受到了来自他认定的潜在敌人为他名声上撒上的金鳞,是好处不错,但这却是顾丛嘉拿了大头之后的剩余,好似施舍。

  敌人,好处,剩余,陈王从来没觉得这几个词这么恶心过。

  赵王也是同样,脸色铁青。

  于是,他们不约而同的结束了这一番针锋相对。

  当然,这也是因为陈王已经拿到了赵王准备的寿礼,没错,赵王的寿礼也无故消失了,这一次扯平,又有顾丛嘉那为此次战况辩解的恶心事情在,陈王便收了手。

  赵王,赵王被压着打,只偶尔能反击,他巴不得顾墨收手,现在顾墨收手了,他是闲的再去惹。

  雍郡王和楚郡王亦是如此,被恶心到了。

  所以,京城一下子就风平浪静起来,仿佛那之前的针锋相对,缠缠绵绵都不存在似的。

  外邦使团自然想要问一下此番变化的原因,当他们拿着一点金银珠宝登门时,他们却惊奇的发现,这些官员竟比之前都趾高气昂了不少。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沐则昭 宫廷侯爵 天之骄子 爽文 朝堂 轻松 无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