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看,史书记载,六千七百九十五万和五千四百四十一万一千五百二十五,能是一样的吗?
而且,分这么一笔钱就代表着,原本聚集在陛下身上灭赫塔尔部落的荣光被分润给了军中将士,为什么这么说,看看秦王另给军中钱财的理由……军中将士英勇,灭了赫塔尔部落,威名赫赫,才能让卫城互市开的如火如荼。
这与原本将士们受功行赏后,荣光便会聚集在统帅身上的惯例不符,自古,人都求个身后名,更何况是陛下……
苏禾在心惊胆颤,明和屏住了呼吸,他们都在观察陛下的反应。
昭武帝沉默了一会突然笑起来,苏禾能看出的东西,他怎么能看不出,但是,那些功绩对于昭武帝来说,多一分是锦上添花,少一分也无碍,难道其他人看到了军中将士英勇,就会忽略他这个亲征的统帅吗?难道其他人看到边关互市国库入库五千多万银两就会觉得这个互市做的不好吗?
当然不会,昭武帝知道,作为帝王,他亲征,获得如此功绩,且有先帝时期的对比,史书一定会大书特书,互市是大周的第一次尝试,在现在这个不怎么富裕的大周里,除了银矿和抄世族的家,哪里能来五千多万两白银,互市第一次就给了他们这么大的惊喜,他们不偷着乐就已经不错了。
而且,此举能为顾丛嘉博取到军中的效忠,那就更划算了。
而且,昭武帝是帝王,他也是驻守过边关,同军中将士一同作战的统帅,他深切的体会过边关的艰苦,如今,能有机会给军中将士再多饷银,他又如何能不愿意。
更何况,这是他开口问顾丛嘉有什么想法的,顾丛嘉有这样详细的想法,他更自豪。
他一直觉得顾丛嘉在军中有他自己的计划,现在看来,这就是了。
顾丛嘉提出的这个很好,很好,想要获得军中的效忠,不一定得要和军中将士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打仗,虽然昭武帝自身是这样的,但那是迫于无奈,昭武帝并不会想让顾丛嘉去上战场——战场无眼,他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
将士们不一定效忠带他们打仗的将军,但一定对给他们多多发钱的王爷心怀好感,且大力支持——如果这位王爷想要夺储的话。
更别提,还有顾丛嘉之前做的,羊毛制衣里,优先雇佣的是军士家属。
士为知己者死,此在军中,同样适用,甚至更适用,给他们多发钱,照顾他们的家属——大周这么多年,头一次有上位者如此。
他们如何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忠。
昭武帝的眼眸里浮现出细碎的笑意,但是,“这个,明天你自己去说服朝臣?我可是不会帮你的。”
顾丛嘉眼睛亮了起来,扬起笑容,点了点头,昭武帝说不会帮他,可是,这件事里只要昭武帝没有反对,任其他人有何等借口,都已不足为虑。
因为这件事里唯一有损失的是昭武帝,虽然不足千分之一,但是,谁又敢让陛下亏损?!
秦王敢,甚至堂而皇之的当着满朝文武侃侃而谈。
而陛下,朝臣们动作隐晦又小心的觑了眼昭武帝,他正笑着。
一时间,不知道有多少大臣差点震惊的站不稳,知道陛下宠秦王,爱重秦王,但是,宠成这样这真的对吗?
非浸于朝堂,耳濡目染的苏禾能听出的问题,满朝文武自然更能听出来,这件事做成,利的是秦王,是军中将士,而不利的是陛下。
有人看了一眼武将那边,好好,看起来,武将应该是在脑海里把平生悲伤的事情都想了一遍才能压得住不时上翘的嘴角。
不是所有勇猛的士兵会成为将领,但成为将领的无一例外是能带军打胜仗,重视士兵的,现在军中要迎来一大笔横财,他们怎么可能不高兴,根本不可能反对。
没有明面上大笑出声,是因为这件事牵扯到了陛下。
文臣里有想反对的,但是,秦王的理由很正当,若不是昭武帝率军灭了赫塔尔部落,有赫赫威名,他们如何能把这个互市办起来?陛下自然功绩无双,那些军士是用命在拼,劳苦功高,他们难道不配这一份银钱吗?
还有,与草原互市,若不是卫城将领搭把手,帮助维护治安,能有这么多钱吗?卫城将士不值得这一份嘉奖吗?
如此光明的理由,反对的人分分钟就能成为军中势力的敌人。
唯一能反对,且不会被记恨的理由——如此削弱了陛下的功绩,也因昭武帝的笑容,根本说不出口。
一看陛下那骄傲自豪的笑,满朝文武纷纷移开了眼神,无人出言反对。
只康郡王他们的脸色僵硬无比,谁都知道顾丛嘉受宠,只是,在今日,他们依然还是被暴击了一次。
昭武帝对他们是漠视。
对顾丛嘉是情愿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为顾丛嘉铺路,让其获得军中的好感。
为什么?
为什么?!他们难道不是昭武帝的孩子吗?何以如此不平……
是的,谁都看出来了,这份提议,陛下和秦王一定商量好了,不然,陛下不会一直以这种骄傲的目光,从秦王站出来时,就是这样。
陛下不曾掩饰,但为什么还要秦王出来上奏而不发一言呢,为了给秦王造势,陛下一旦开口,这提议大半的目光和感激会归于陛下,但若从始至终只有秦王,那军中的感激和目光都是秦王的。
甚至于,陛下能同意这样的提议,很大可能性也是为了秦王。
谁不想要更大的功绩和更盛的名声,而且都是好的一方面,而且,这些对陛下来说也是可以伸手够到的,只要他开口斥责一句,哪怕只是一句胡闹,他们都会上去同秦王对线,一句句反驳,让秦王这个计划胎死腹中。可是,陛下没有,他今日甚至都不是那副淡淡的样子了,从始至终,他都是笑着的。
这让他们连反驳都没有力气,昭武帝站的是秦王,他们反驳再让陛下斥责他们吗?他们又不是小丑,很乐意表演。
一时间,大殿上,只有顾丛嘉清脆的声音,待他说完后,无人站出来说此举不妥。
陈王他们,手攥紧,想要转身同自己人使眼色让他们反对,但,他们又清楚的知道,顾丛嘉方方面面说的相当清楚,他若在,那么绝不会出现军中贪墨的问题,凭他的武学师傅是吴武大将军,凭宋氏一族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而后,又无力的松开了,昭武帝这个利益受损的人都同意,他们还能怎么不同意呢?
而且,现在,他们自己还有一身事没处理呢。
所有人关于尸体的嫌疑,陈王璃国公主的事,赵王工部左侍郎贪墨,虽然说是早十几年前,同赵王没多大的关系,但是,同工部尚书有关系啊,工部左侍郎贪墨那么多,工部尚书能不知道吗?还有魏王,他倒是干干净净,但是,出于怀疑,陈王已经开始了调查。
雍郡王和楚郡王,到现在还没恢复亲王爵位,现在这种时候,根本没有能量去反对。
于是,明摆着能让顾丛嘉获得军中感激和好感的事情,陈王他们却无一人出言反对。
昭武帝环视一圈:“既然众位爱卿无异议,那此事就按秦王说的办。”
一句话,让人疑似失去了所有力气和手段,陛下,换句话问,您准许他们在这件事上有异议吗?
明德殿再一次静默。
而后,顾丛嘉默默站回去,看着陈王和魏王针锋相对。
璃国公主之死是魏王上奏的,而且速度那么快,很难不让人怀疑,魏王却也是不装了,他就是要趁此事彻底按死陈王,让陈王出局。
陈王当然要自救,于是,近来陈王和魏王是斗的不可开交,顺带,他们俩斗,在某一刻,也会一同弹劾赵王,毕竟,同为亲王,他们怎么可能容忍赵王当黄雀?
“……所以,儿臣认为,二皇兄糊涂,让璃国公主死在后宅,此事影响实在恶劣,若是处理不当,这让还在京使团怎么看我们。”
魏王洋洋洒洒,输出一大堆,核心要义就一个,必须要处理陈王给璃国一个交代,不然,璃国也是敬畏大周来给昭武帝贺寿,为交好,将本国公主送进陈王府,在其也没犯错的情况下,若不处理,让其他国家如何看待大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