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妃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别问,问就是感觉。
再说了,就凭当初魏王那么迅速上奏的折子,魏王也的确值得怀疑,有枣没枣打一杆子就知道了。
反正都这样了,调查魏王同璃国使团总不能更坏吧。
陈王妃眯了眯眼,今日能有这一桩发现已是很好,陈王妃很满意,她继续同妯娌说话,再能有其他收获,陈王妃会更高兴,没有,陈王妃也不会失望。
总的来说,她没有白拖着病体费心同人说话。
陈王妃心情不错,但,同一府的另一个人,陈王,心情可谓是糟糕极了,他快被气疯了。
现在,他都没心情想,顾丛嘉提出的那些会给顾丛嘉带来多大的助力了,毕竟,他自己都要完蛋了,跟顾丛嘉拉开那么大的差距,再去想顾丛嘉又有什么意义。
起初,陈王的一番举措的确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通过损失一定的势力,扭转大部分人对他家宅不宁,他不会治家,没有能力治天下的印象。
甚至,在顾丛嘉提出大公主娶璃国王子之后,这件事就应该翻篇了,解决他在政治上的慢性死亡,可,凡事就怕有个但是。
陈王此事也是如此,陈王当时不妙的预感是对的——昭武帝的目光一向只给顾丛嘉,若有朝一日对他们的注视超过了顾丛嘉,在顾丛嘉在场的情况下,准没好事。
**
上首的一举一动都在被关注,何况是这么长久的看着陈王的这个举动,有些奇怪,怎么,是陈王借此事激起了陛下的慈父之心?不确定,再看看。
就在满朝文武静默观察的时候,昭武帝开口了,带着关怀:“老二啊,这次是秦王给你解决了麻烦,你以后可要多将目光放在家宅之上,毕竟,一家不平何以平天下你说是吧?”
“朕不想处理弹劾大周皇室某某政务出问题的奏折,朕相信,老二你也是懂得是吧?”
可喜可贺,喜的是昭武帝头一次对顾丛嘉以外的人说这么多话,贺的是昭武帝头一次对顾丛嘉以外的亲王提出关怀。
除陈王以外的其他人,低着头,眼中满是笑意,可喜可贺啊。
而陈王,嘴里尽是腥味,却还要回答帝王的话:“是,儿臣懂得。”
两句关怀问句,直接让陈王这么多功夫白费,不管是流泪还是什么话术,都白费了。
陈王心心念念洗刷他家宅不宁,能力不行的印象,但昭武帝的两句话,听听,“秦王给你解决了麻烦”好嘛,直接说陈王能惹事,但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其他人给他收拾摊子,然后再来,着重强调陈王府家宅不宁,璃国公主之死,“一家不平何以平天下”更是绝杀!牢牢地将陈王此次家宅不宁,能力不行给他焊死在身上。
还有后面说的,“不想处理弹劾大周皇室某某政务出问题的奏折”,这是奔着把陈王轰死去的,简直明牌。
看看说这番话的人是谁,那是昭武帝,是当今陛下!
陛下不想处理弹劾大周皇室某某政务出问题的奏折,再加上面的一番看似关怀的话,谁还不懂……陛下今后不会再给陈王派发政务了,他不信陈王的能力,而朝臣以后也不会有多少需要帮忙的政务交给陈王了,就算是吏部,也不敢,毕竟,若是交给了陈王,这件事出了茬子,弹劾吧,陛下早就说过不想处理此事,怎么,你阳奉阴违?
不弹劾吧,那就要自己背这个锅,谁那么忠心啊,吏部尚书?算了吧,吏部尚书自己屁股底下的位置还没做热乎呢。
也就是,陈王今后的仕途同康郡王一样,断绝了,再无政绩能让他升上去,再想要夺储,那简直做梦,毕竟,陈王在原地踏步,其他人可是会上升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相当于到此时,陈王不是出局也如是出局了。
陈王就这么不是出局胜似出局,心态自然崩了,所以,原本心里还有对顾丛嘉的忌惮和警惕,准备徐徐图之,搞顾丛嘉,现在也没这事了,毕竟,差距都这么大了,他搞顾丛嘉也没什么好处,还得罪人,何必呢?
不说陈王,就连朝臣也是惊愕的,就这样,年初声势最强的陈王就这么下场了?
感觉像是在做梦。
事实上,这是真的,但要说陈王现在是彻底下场了,那倒也不是,如果陈王能想办法证明璃国公主之死不是因为陈王府的后宅斗争,而是其他人下手了,那陈王就有起复的可能。
据大理寺传来的消息,璃国公主死于一种奇毒,一种很难见,非常难见的奇毒……不说别的,就说嫌疑最大的宣璐,他们家是这一代起来的,因为宣奇跟着昭武帝亲征才被提拨到京都守备这个位置上,昭武帝对宣奇更是详细的调查过,身后没有旁人,就是清清白白,正常参军,有几分智勇被昭武帝看见了而已。
所以,这个奇毒的来源,就值得深思了。
再加上,曾经怀疑魏王的尸体一案,什么情况下,魏王需要杀人呢?
别说就是为了在昭武帝万寿节前夕随便杀人,然后搞工部左侍郎,随机……最起码不能是孩童吧?毕竟,谁家孩童大晚上下暴雨去河边啊,若要陷害,这破绽也太大了。
魏王值得搞这么大的破绽然后去陷害吗?
更大的可能是,魏王出于什么原因先要搞死这几个人,然后,突然奇想,陷害到了工部,也就是赵王身上。
这是顾丛嘉的猜测,合情合理,他相信他自己。
看着顾丛嘉一眨不眨盯着自己,昭武帝好笑:“怎么,你不值得相信吗?”
顾丛嘉:“我当然值得。”
“那你这幅样子是?”昭武帝带着轻松的笑意。
顾丛嘉的猜测告知过昭武帝,昭武帝相信他这没什么好说的,只是……顾丛嘉盯着昭武帝,明明知道他说的什么。
“好啦,我当然要让老二知道,我不是那么好算计的!”
他说着,眼里泛着冷光。
陈王最开始的那一番举措下来,他纵然对陈王这件事很不满,还是只能安慰陈王,基于此,昭武帝当然要报复,他可是很记仇的!
顾丛嘉盯着他,“就当是你说的这样吧。”
然后,扭头跑了,再不跑,他怕他就不争气的煽情起来了。
他们都知道,顾丛嘉为什么这么注视着昭武帝,但昭武帝不愿意说,顾丛嘉就不可能问出来,故而,双方都懂,但,彼此都说不出口,顾丛嘉不可能直接问,是不是因为我,所以你才说那番话……他问了又能如何,事实上,这件事的答案早已在心中了。
昭武帝说那些话固然有其记仇的原因,可,更多的是为了逼陈王为了自救,去疯狂对线魏王,将魏王拉下去。
毕竟,若是昭武帝不表态,陈王那一番动作之后,再加上已经确定的大公主娶璃国王子,陈王肯定会损失一部分势力,然后,他再安静一些日子,未尝不能东山再起。
但,昭武帝表态了,他对着璃国公主这个事猛猛说,也就导致,陈王想要东山再起,想要这个事过去,那他必须让璃国公主这个事脱离后宅,脱离他治家不严的名头……这一下子,就直接打翻了陈王计划这个事情过去后好好休养一阵的准备,逼着他,现在同魏王对上,且是你死我活的战争。
至于陈王能不能调查到魏王同璃国使团可能有些关系,陈王他们都是半斤八两,魏王躲在暗处能算计到陈王他们,可要都摆在明面上,陈王也能反手锤魏王,尤其,这个时候,已经到了陈王的生死攸关之际,处理不好,他真的就要在政治上退场了……
昭武帝其实可以等,他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等个三五年的根本不影响,他可以等到陈王缓过气,等赵王他们做更多的准备去争夺储位,他可以不必下场,不必说着番在史书上都可以记录为刻薄的话语……帝之二子,陈王,因同陈王妃夫妻情深,疏忽大意,嫡长子没了,一心为他的侧妃从此常伴青灯古佛,且,看得出来,他对此要麻烦昭武帝也是痛心不已的……史书记载的,当着满朝文武哭出来的就他一个,唯他一个。
这样的情况下,可能真的因为他闯这么大祸,却逼昭武帝顺着他的话讲,令昭武帝不喜,也可能是因为别的,但,世人如此多样,昭武帝的这番话保不齐有人批判他过于薄情,毕竟,儿子都这么惨了,昭武帝还直接夺了陈王争位的可能性……听听那一番关怀的话,那是关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