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脸,梳头,束发,还会把衣服穿得整整齐齐。
只是由于最近事多,阿蛮的身上仍然只有他来时穿的那一套锦衣。
他想了想,又道:“今天如果赚到钱,就先给阿蛮买一套衣服,可好?”
这一点阿蛮倒是没有什么期待的,他也只是乖乖的点头:“好。”
阮锦看着他可爱的模样,忍不住就想捏一捏他的脸,可惜他的脸部肌肉紧绷,捏上去没什么手感。
不像他,十八岁的他尚未褪去婴儿肥,捏着就很舒服。
原主的长相其实和他是有几分相像的,只是偏清秀挂,还多了那么几分艳丽。
很快,两人便穿好了衣服,阮锦换了比较便于劳作的短装,看上去竟有几分古灵精怪的气质。
他一出门,就看到阿大手上端着肉馅儿,阿二挑着扁担,三儿背着竹筐,里面放着锅碗瓢盆。
四儿则推了一个手推车,上面是集市上专供餐点商贩使用的火炉。
阮锦看他们准备得这么齐全,竟比他这个发起人还积极,瞬间也觉得干劲满满了起来。
他一声令下,说道:“那还等什么?咱们去早市吧!”
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时天色将明未明,还不到吃早餐的时候。
阮锦跟随阿大他们来到了早市,桃花镇的早市非常热闹,只因着这里有一个官道,算是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
官道两侧是林立的商铺,还有一片开阔之处可供摆摊。
虽然看上去不算多么的豪华整洁,却是十分热闹的。
往来的行人络绎不绝,杂耍卖艺的、摆摊卖菜的、人市、畜市、杂货五谷,各种货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倒是也有食肆和食摊,只是品类比较单一,多数都是粥类或者饼类,还有一些胡人在卖馎饦。
馎饦是渊朝以后才开始在华国地区盛行的食物之一,到大唐后成为了普通百姓常吃的家常主食,也可以叫面片儿汤。
其实就和后来的面条差不多了,只是还是有区别的。
阿大一早就看好了位置,带着阮锦在一片人流量大的空地放下扁担,布置好了摊位。
三儿把桌案和登子摆好,便开始和面,按照昨天阮锦教他们的,按部就班的做起了面条和馄饨。
周围有摊贩看着好奇,都朝他们这边看了过来,还有人问:“哟,哥儿,这是打算卖什么?”
阮锦笑答:“大哥看着,待会儿保证让你撑得连路都走不动。”
那位卖草鞋的大哥轻笑一声,说道:“我这卖一天草鞋也就赚个十几文,可买不起你这带荤腥的东西。”
阮锦道:“买得起,买得起,小碗三文六个,中碗五文十二个。若是想吃饱,可以来个大碗,七文十五个,我们还多送一个。”
第14章
卖草鞋的大哥有些心动了,他把挂着草鞋的木架子往地上一放,上前问道:“真的假的啊?听着倒是不贵啊!”
阮锦答:“听着确实不贵,若是只想尝尝鲜,三文钱根本算不了什么。您这一双草鞋怎么也得三文了吧?不如大哥待会儿卖双草芏,来尝尝我们的馄饨?怕只怕你家里的夫人查账啊!”
大哥乐呵呵一笑,说道:“我光棍儿一条,哪有人查账。行,你都这么说了,那我还真得好好尝尝。”
阮锦应道:“好,那就祝大哥今日多卖几双草鞋。”
在古代,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买得起鞋的,穷苦百姓家很多都是穿草鞋。
普通麻质或者丝质的鞋一双几十到几百文不等,但是一双草鞋却只要几文钱,可以大大的节约生活成本。
阮锦看着那草鞋,看上去似乎是用麻绳编制的,应该挺结实。
不知道是不是阮锦的嘴开了光,那卖草鞋的大哥不一会儿就连卖了三双草鞋。
他乐呵呵的又把自己的草鞋架子扔到了地上,说道:“哥儿,今天我这小生意做的还不错,你给我来一碗吨吨尝尝。”
阮锦给他给逗笑了,前仰后合道:“这叫馄饨,不叫吨吨。大哥你等着,三儿快给大哥盛一碗。”
三儿应道:“来了来了,大哥您这边坐。”
卖草鞋的坐了下来,三儿开始利落的煮馄饨,煮完按照阮锦昨天的配方,里面加上芫荽、猪油、一点点猪油渣,热汤一滚,香味儿便飘了老远。
往来的行人也忍不住驻足,开始好奇这边卖的什么。
三儿煮了六个馄饨给他端了过来,那大哥接过馄饨,拿了个勺子,先是闻了闻便忍不住开始流口水。
他也是穷苦人,平日里是不舍得吃带肉的食物的,草鞋一天最多编个三五双,三文钱买一斤谷,够吃一天了。
而且这草鞋也是有时令的,只能卖个春夏热的季节,天儿冷了基本就没人穿了。
能花三文钱尝尝鲜,已经是大哥难得的奢侈一把。
他试探的咬开馄饨皮,滑软的外皮连嚼都没嚼,就这么滑进了嗓子里。
紧接着,肉馅儿的鲜香便传进了口腔和鼻腔,大哥一口吞掉一个馄饨,嚼了又嚼才舍得咽了下去,当即朝阮锦伸出一个大拇指:“哥儿,好吃,我这辈子还没吃过这么好吃的东西!再给我来一……不,给我来三碗!”
阮锦轻笑,说道:“大哥就换大碗吧!七文钱一大碗,给您十五个。”
卖草鞋的大哥重重的点头:“好好好,那就给我来一大碗!”
说着他掏出了七文钱,放到了桌子上,刚刚卖草鞋赚的,还没揣热乎。
阮锦收了钱,又对三儿道:“大哥给咱们开了张,那就多送一个,就给他煮十六个好了!”
三儿应着,迅速的开始煮馄饨,又给那卖草鞋的大哥煮了十个。
这时,围观的行商客们终于按捺不住了,纷纷上前对阮锦道:“来一大碗儿!一定要一大碗儿!”
阮锦招呼着大家坐下,热情的招呼道:“都有都有!大家别急,咱们包得快着呢!”
阿大在一旁和面,阿二烧火,四儿包,三儿煮,就连五儿都帮忙搬凳子收拾桌子洗碗添柴的打着下手。
不一会儿的工夫,三张桌子便全被坐满了。
竟还有食客来问,阮锦没办法,只能先让大家排队。
有的食客则并不介意,只道:“不防事的哥儿,咱们蹲地上吃就行,你给咱们煮好了。”
阮锦应道:“好好好,三儿,换大锅,多煮些。”
就这样,阮锦带着小五义忙碌了一个上午,竟把买来的肉馅儿全卖完了。
后面的客人却仍在排队,阮锦只能略带歉意的朝大家说:“不好意思,今天的馄饨卖完了,明天我们还会在这里摆摊。感谢大家捧场,明天尽量多准备些食材,让大家吃个够!”
后面的客人却都不乐意,有人问:“你这做生意的,备货备的也太不齐全了,不如再去买些?”
阮锦道:“就怕大家等不得,剁馅儿再调馅儿再包出来煮好,怕是得小半个时辰才能吃上呢。”
来来往往都是赶路行脚的,谁也不可能等他那么长时间。
阮锦想了想,又道:“不过,有别的,客官吃吗?”
客人问:“哦?什么?”
阮锦答:“青菜鸡蛋面,也是三文钱一碗,管饱!”
客人显然对他这个小食摊十分感兴趣,毕竟稀罕的吃食大家都想尝尝,民以食为天,谁不想吃好吃的呢?
客人捏着胡须点了点头,应道:“好吧!给我来一碗尝尝!”
阮锦应道:“好嘞!阿大擀面,四儿炒个鸡蛋卤子。哎呀!我是忙晕了,怎么忘了把茶叶蛋拿出来了?快快快,阿三,把咱们的茶叶蛋摆上。”
不光阮锦忙晕了,其余人也忙得晕头转向。
毕竟他们也没想到,第一天摆摊就能有这么多人,能赚这么多钱。
三儿赶紧把茶叶蛋摆了出来,招呼道:“饿了的客官可以买几个茶叶蛋尝尝,一文钱一个,便宜。”
古代的一文相当于现代的一块钱,生蛋的成本也就几毛钱,卖一块钱定是赚的,虽然利润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