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世家眼里,也只是时间问题。人一旦登上那至高无上的位子,早晚众叛亲离。只要瓦解帝王手中攥紧的兵权,那么……那个位子由谁来坐,决定权便又回到权臣勋贵势力的手中。
皇帝也不是个傻的,即便最初于国事政务懵懂生疏,这三年多实操历练,长进迅速。企图对抗士族门阀,提拔寒门与广开言路乃治本之策,但路漫漫兮不可求急。短期来看,显贵望族亦非铁板一块,从内部分化瓦解不失为明谋良策。只不过,他选择崔家,既在情理之中,又太过于理所当然了些。
“果然,还是太嫩了。”
“不然如何,他别无选择。”
“崔府庶子当家,别的不说,至少是听话的。”
“崔嫣终归一介女流,寡居娘家,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陛下的算盘恐怕是落空喽。”
李嬷嬷在太后耳边絮絮着近来朝中的风言风语,刘太后半阖着眸子,恹恹地听着。
“那愣头青如此沉不住气,”李嬷嬷轻滅,“咱们是不是也要知会太子爷,早做筹备。”
太后问道,“世家态度如何。”
“王家、元家、李家跟咱们私下里的示好未曾断过,谢家本就是那副自命清高的样子。崔氏原本极好拿捏,如今被当了枪使,倒不知还由不由得自己做主……”
“不急,”太后端起茶盏,细细品了一口,“与莽夫下棋,与其轻举妄动,不若等他自乱阵脚。”
李嬷嬷不屑,“那等没脑子的蠢货,迟早没他的好果子吃。”言罢,又极为不甘地跺了跺脚,“当初也就是您心善,不仅留他一条贱命,还真当继子般疼爱着,否则他哪来的本事恩将仇报,鸠占鹊巢。”
刘太后无奈苦笑,她怎么会是真心爱护,无非打着自己的算盘。彼时庆王只有成景睿一个成年嫡子,夺权篡位之路遍地凶险,到了危急关头,保不准要将自己儿子推至锋线以振士气。刀剑不长眼,战场上活不活得下来全靠命。万一不幸殒身,待大事成,庆王膝下年幼的庶出儿子多了去了,到时候为提名分,说不准连他这个嫡母的位子也要不保。
让成景泽认祖归宗,多了个捡来的便宜货,至少可以挡在成景睿前头。彼时王妃刘氏的小心思,裹在慈爱心软的表象之下,庆王亦心知肚明。事实上,成景泽有个庆王亲子的身份,于军中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确实鼓舞兵将,几次九死一生,也替前太子挡了不少暗箭明枪。
只是千算万算,居然马失前蹄,他竟是个人心不足蛇吞象的白眼儿狼。
好在刘氏握着成景泽要命的把柄在手,之前不过利用他攘外安内。只待时机一到亮出底牌,即刻令其前功尽弃竹篮子打水,万劫不复。
“启禀太后,”宫人来报,“几位太妃,亲王妃来给您请安了。”
“天寒地冻的,请来内殿。”李嬷嬷应声。
武帝的后宫贬黜殆尽,庆王妾氏滞留西北,但京中宗室还是大有人在的。当初宗亲与世家偏帮庆王一脉,多多少少也是沾了姓氏血缘的优势。武王、庆王的叔伯辈、平辈的亲王与郡王在世者不多不少,成氏皇族也算得上枝繁叶茂。这些年,宗亲大多韬光养晦避新帝锋芒,可要是说有多么老实本分无欲无求,也未必。女眷间的日常走动谁也挑不出毛病来,刘太后与京中皇族亲眷频繁交好,美其名曰,还不全都是为着陛下。
“去请荣国公世子过来。”刘太后吩咐。
李嬷嬷鄙夷,“那么个晦气的东西,您沾他作甚?”
刘太后余光曳她,“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一个小孩子的三言两语就唬着你了?需得从此躲开三丈远?平白叫人笑话。”
再说了,向家的儿郎,出息有出息的用处,废物亦有废物的价值。
李嬷嬷谄笑,“您可不要掉以轻心,克母丧父死兄长的玩意儿邪乎着呢,他踩过的砖面我都让内侍们擦了又擦。您可是万金之躯,为着太子殿下,您也得贵重着自个儿。”
刘太后眉梢一挑,“我这不是喊了一众老太婆子来降妖伏魔了吗?”
李嬷嬷一愣,随即笑得前仰后合,“还得是您思虑周全手段高明啊。”
慈宁宫内殿中,一干太妃、王妃分坐两边,正东拉西扯地唠着京中名门望户的家长里短、文武大臣府上鸡毛蒜皮,门外传来一声通报,“荣国公世子觐见。”
屋内闲谈声骤停,各位宗亲贵妇眼波流转,皆是心照不宣的兴趣盎然。也不怪大家好奇,想当年荣国公夫人出身清流世家,在闺阁中即以美名及才名誉满盛京,仰慕求娶者不乏皇族宗室子弟。但最终竟花落常年驻扎边疆的武夫手中,着实令人慨叹唏嘘。虽说也担个国公夫人的名头,可一朵千娇百贵的牡丹扎根边疆沙土,从此几乎淡出京中贵族视线,更不要说落个早逝的下场……
夫人生育二子,向珏倒是随国公入京过几回,父子俩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世子高大俊朗,一身杀伐之气,并未传承盛京第一佳人的仙颜姿容。次子之前从未离开丰城,三年前入京后深居简出,据说丧礼之上亦掩面垂首刻意回避,至今观其真容者寥寥。更不要说进宫短短月余,各种夸张负评种甚嚣尘上,怎不让人探究心起。
在坐皇亲国戚有的带了自家媳妇、女儿前来,按理说,外男需得避嫌。但向瑾毕竟尚且年少,太后便从善如流地将人召了进来。
翩翩少年信步而来,依礼跪拜,“臣向瑾参见太后千岁,问诸位太妃、王妃……殿下安好……”贵人众多,不知如何称呼,他适时地表现出些许为难。
“嘶……”殿中诸人大惊小怪,倒吸冷气者此起彼伏。
太后与李嬷嬷对视须臾,暗自不虞,这帮没见过世面的。
“起身吧,你久居边塞,不识得京中贵人在所难免。”太后和蔼宽宥。
“就是,怪不得你。”桂亲王妃人傻嘴快,“这孩子,这孩子……生得也太俊俏了些。”
“简直与先夫人肖似个十成十,气度也好。”有人见过其母风采,“你多大了?”
向瑾乖乖坐在下首,起身回答,“臣下月将满十三岁。”
备份最高的老太妃打量着,“啧啧,这还未长成呢,待骨肉抽条,定是京中独一份的潘郎玉姿。”
向瑾不卑不亢,“叩谢大娘娘谬赞。”
“坐吧坐吧,”老太妃笑眯眯,“这孩子教得好,讨人疼。”
李嬷嬷忍不住插话,“太后特赐的暖炉给世子拿上来。”
向瑾再次起身,“谢太后恩典。”
“唉,”老太妃感慨,“这么乖的孩子,可惜身子骨也随了你母亲。”
桂亲王妃醒悟过点什么,“可怜世子年幼,家里也没个长辈照应,多亏太后挂念着。”
“谁说不是呢,人是奔着陛下来的,”瑞亲王家的继室抖机灵,“但是谁不知陛下日夜操劳政务,这宫里宫外的人情冷暖还不是全靠太后操劳。”
“要么说咱们陛下有福气。”
“世子入宫也是明智之举,有太后照应着,择选几个得力的老人儿伺候,趁年纪还小,这身子骨多半养得回来。”
“就是,就是。”
“先天亏空就该娇养着,哪里是那舞刀弄枪的资质,怪难为孩子的。”
“他们行伍之人如何懂得养孩子,一心揠苗助长。”
李嬷嬷见风向顺遂,适时附和,“太后心疼世子,正千挑万选精干的奴才前去照料。”
“太后慈爱,世子之福。”
“岂止世子,陛下之福,天下之福。”
“……”
向瑾冷眼旁观,面上乖顺感恩,背脊一片寒凉。
午膳过后,慈宁宫赐了步辇送世子回他那处无名的偏殿。
“少爷,”福安一直在门口翘首以盼,“您可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