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昭易走到真正意义上的村口时忽然就想到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提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虽然山中小口变成了豁然大道,但是从最外面与外界接壤的入口直至此处他越走越有一种漫步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感觉。
农村里大多使用的灶台烧菜做饭,袅袅炊烟通过烟囱飘向天空,最终消散在微风里,没有比这更加令人心动的烟火气。
农村里的房子不像城市排列有序,许多都是祖辈们在世时打造的地基,那时还没有土地规划,只要有空地便能盖房,虽说时过境迁,祖辈早已长眠地下,但房子却保留了下来,从茅糙屋逐渐演变成了白墙黑瓦的小洋房,但不变的是点缀在田间,山脚下,河流边点点零星见证着历史的进程。
冬天的夜晚黑得很快,韩昭易进来时还有昏huáng的夕阳伴随,此时却已月上柳梢头。家家户户亮起了灯,有耀眼夺目的白炽灯,也有散发着温暖huáng光的老式钨丝灯。此时正值饭点,路上没有多少人,田间归来的农夫,工作结束的年轻男女,在路边晒太阳闲聊的老太太此刻都围坐家中吃着饭。
韩昭易从家家户户的窗前走过,村民们说着朴实无华的方言,杂夹着时不时碗筷相碰的声音,他虽然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但却能感受到他们的喜悦与温馨,嘴角不自觉扬起了明显得弧度。
一条河流从村子中心穿过,将村子以河为界分成了两半,河上隔二十米便有一座桥,桥很宽能供车行过,因此行车也不会出现不便之处。
韩昭易又往前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幢方方正正,装饰jīng美的四层小楼,在二楼位置靠近路边的墙上,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四个龙飞凤舞的大字“怡然小住”。这是一家民宿,韩昭易没想到这么个小山村里还会有民宿。
铁艺大门半开着,里面有一庭院,种着各式花卉,庭院一侧放着一张石桌以及几张石凳,上方架着葡萄藤。
韩昭易走进房子,正对大门的是收银台,但里面并没有人。
“有人吗?”韩昭易朗声喊道。
很快便从一旁的房间里出来一男一女,两人中年年纪,出来时牵着手应该是对夫妻。
那中年妇女看着韩昭易有些意外,但是男人很快反应过来,挂着笑容问道:“先生是要住宿吗?”
“是的。不知道还有没有空房?”
男人还没说话,那位妇女就热qíng道;“有有有,我们这儿啊什么都没有,就房子多。”
韩昭易失笑。
男人也是哭笑不得,将妻子拉到自己身边:“先生请出示一下身份证,您是住几晚?”
“一晚。”韩昭易递过身份证。
在男人登记信息的时,那位从一出来就打量韩昭易的妇女问他:“先生您不是本地人吧。”
“不是,我是B市的,到这边来玩。”
“B市啊,真巧,我儿子也在那里读书。”
“是吗。那真是挺巧的。”韩昭易继续问,“不知两位怎么称呼?”
“我叫陶谨言,叫我陶哥就好,这是我妻子,你叫她方姐就可以。”陶谨言登记完信息吧身份证还给韩昭易。
“对了我进来时看到村口石头上写着陶渊明后裔。”韩昭易也不急着进房间,就在收银台前跟夫妻两聊天。
“嗨,说是陶渊明后裔但谁能确定呢,都过去几百年了,族谱也残缺不堪,无从考证,不过是因为上面开始建设新农村,看我们这里风景不错,想把它搞成旅游村,又因为我们村的人都姓陶搞得噱头罢了。如果你是因为陶渊明进来的,那你是要失望了。”
韩昭易笑笑,他倒是不在意这里跟陶渊明有没有联系,但是这个村子很合他心意却是事实。
“韩先生,你吃晚饭了吗?”陶谨言问道。
“还没有。”韩昭易原本还没感觉到饿,被这么一问,肚子倒是都要叫起来了。
“那就跟我们一起吃吧,我们也正准备吃呢,不过我们也没什么好菜能招待你,怕是吃不惯。”陶谨言有些担心。
“没关系,我挺喜欢吃农家菜,不打扰吗?”
“不会,平时也就我跟孩子妈两个人吃饭,怪冷清的,多个人吃饭热闹多了。”陶谨言带他去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