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好梦_作者:祁苏(42)

2017-08-02 祁苏

  买了吃火锅的食材回家,苏融在厨房洗菜,符舟在他旁边一一打电话向长辈们问候,听见电话那头的人叫苏融了,便把手机挨在他耳边看他一边洗菜一边讲话。

  好心qíng地煮了两罐啤酒,加入枸杞、冰糖、酒糟等,一开盖便盈了满室扑鼻的香。汤勺chuī凉了喂到苏融嘴边,对方眼睛弯起来露出赞叹的笑,符舟忍不住打趣,“好好一个爱吃咸口的帅小伙生生改成了爱吃甜。”

  苏融脸凑过来,“牺牲这么大,要亲亲才能好。”

  这点小要求当然不会拒绝,甚至给了额外奖励,温润的舌尖在他下巴上流连扫过。

  苏融挑眉,这菜没法洗了。

  第19章第19章

  符舟不太会吃辣,煮的是豆浆火锅,汤鲜菜美,别有一番风味,两人在小阳台上支了个电磁炉,对着漫天雪花行口腹之yù。

  这是独属于冬季的惬意,但chūn天自然也有chūn天的享受。

  在清明前的一个周末去登九灵山,符舟与苏融轻装出游,伴着山间清慡的风,身心格外自在,瞧见新奇有趣的事物便仔细观赏一番。

  九灵山有九宝:茶、水、竹、云、雾、庙、dòng、猴、僧,九百余米的海拔,除了庙和僧要攀至最高处才瞧得见以外,其他八样处处有所体现。就拿这茶来说,它可是整片山上放眼望去唯一能和翠竹共分天下的绿色。

  此时正是采chūn茶的好时候。顺着石铺的山道一路向上攀登,能瞧见许许多多腰侧挎着小竹篓的采茶人。他们嘴上相互玩笑,手上动作不停,左右开弓,食拇俩指jīng准地摘下嫩芽。要的是单芽,就绝不多带一片细嫩叶子。

  这绝妙本领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掌握,但采茶人与喝茶人彼此各司其职,没有无所不能的必要。

  走走停停,至山顶时已是傍晚,打算在寺庙中借宿一晚,寻着指路木牌行至庙门,有个小僧人正在打扫院落。

  道明来意,得了间朴素的寮房。简单收拾一番,小僧人来通知去斋堂用饭。

  这晚寺中过夜的香客只他们俩人,庙里人员清减,凑不成一桌。饭毕,小僧人泡了一壶柚茶,微辛微酸,苦甘转化,口有凉意。

  符舟品后赞叹,小僧人道这是住持师父的朋友相赠,据说是亲手制作,放足了四年。

  对柚茶的制作过程符舟略有了解,周期长不说,选柚就已经十分讲究,柚子不能太熟也不能太青,且要皮厚。用工具将果ròu挖出来,混上茶叶再一并填进去,铁丝固定住柚身,用木炭烘焙。慢火烘焙至水分渗透时再用热火烘焙,整整需要烘焙二十来天。

  烘焙初期柚子的苦涩还有所保留,因此四年之后再喝口感是为最佳。

  如此繁琐如此味美,看来住持师父的友人是用足了真心。

  品茶时,符舟想起骆老爷子对泡茶之水十分讲究,如今既然来了这九灵山不取一灵回去会有遗憾,便问小僧人平时在何处取水。小僧人指明了去水源处的道路,听明缘由,又帮符舟找来一只带盖的大水盅,符舟感激涕零。

  正要前往后山,手臂被人一把捉住,苏融顶不满意这小东西办事的脾气,“你明早去不得了?这会儿天都黑尽了。”

  小声嚅嗫,“明早有明早要办的事嘛。”

  大概是刻苦学习养成的好习惯,便不好说他了,于是顺着他的思路,“你也说水质重要,那岂不是越新鲜越好。关键是现在更深露重,感冒了怎么办?”

  符舟只好抱着水盅跟他回了寮房。

  表面上乖顺了,实际却在腹诽,苏融不过是看自己刚才和小僧人聊得热切忽略了他,才一口一个不满意罢了。

  哪知半夜却真的烧了起来,额头滚烫,嗓子gān涩难受。苏融满面担忧地起身去问小僧人是否备得有退烧药,小僧人一听,忙道师父存的老白茶比感冒药还灵光,于是赶紧去和着食盐炖了一碗来。

  倒不知道这老白茶还有治病的功效,一边就着苏融的手喝茶一边听小僧人解释说以前庙里香客不适应山上yīn冷cháo湿的气候都是喝这老白茶去感冒的,十分管用。

  与小僧人道过谢,符舟朝苏融嘻嘻笑,“倒是好检验检验这九灵山一宝。”

  苏融却没被他逗笑,恶狠狠地在他嘴里胡搅了一通,以示惩戒。

  这小感冒来得快去得也快,隔日起chuáng时虽还未消尽,但身心已不如头天晚上沉重。洗漱完毕后去到院子,师父们正在用竹编簸箕晒chūn茶,据说正是为了制作符舟昨日喝的那白毫银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