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录_作者:阿堵(390)

2017-07-05 阿堵 年下攻 风雅

  “嗯,我一会儿再问问秋嫂。”洪鑫垚点头。

  方思慎犹豫着开口:“其实……还有一个人,何慎薇何姑姑。我记得她以前提过,曾经做过法务方面的咨询工作。她目前的头衔,好像是哪个文教机构的东方文化顾问之类。”

  洪鑫垚一拍大腿:“照啊,怎么把咱姑给忘了。我这就给秋嫂发邮件!”

  方思慎提醒他:“你不是说要保密?”

  “傻瓜,我不会让秋嫂问得委婉些吗?”

  “那我去给爸爸打电话。”

  “去吧。替我给咱爸问好。”

  事qíng初步安排妥当,洪大少躺在chuáng上掰手指头:“一天,两天,三天。还有三天,就得走了。”

  方思慎没说话,把他的手指又合成拳头。

  “明天大概能跟洋鬼子们谈得差不多。后天我得去瞧一眼三姐,当天就回来。大后天跟洋鬼子把合同敲定签了。大大后天……就走了。”

  “嗯。”

  “我挺想拉你一块儿去看三姐的,她铁定不会反对咱们。”洪大少无奈地叹口气,“但是吧,那是个超级八卦大嘴巴。真让她见了你,转眼咱俩的照片就该满天飞了……所以,还是我自己去算了。”

  方思慎想象一下,点头表示支持他的英明决定。

  洪鑫垚翻个身亲上来:“就三天了,真舍不得。恨不得一秒钟一秒钟掰开来用。”

  很快衣衫就散开了,胸前白是白红是红,随着紊乱的气息起伏跳跃。

  方思慎伸手挡住他。

  洪鑫垚一低头,将他手指含进嘴里,模模糊糊道:“我知道,明天有正事要做。我就轻轻的,慢慢的……”

  第111章

  九月底,普瑞斯大学东方研究院流动课程公布栏上突然多了一门小规模研修课:“古夏国战国后期楚越吉金文字研究”,向全体高年级本科生及研究生开放,限额十二人。主讲人为从大夏国立高等人文学院过来的jiāo流学者方思慎博士,协助方为研究院博物馆。

  上古文字研究属于比较枯燥冷门的课程,只有少数真正感兴趣的学生会选。但是这一次的研究对象是几件新发现的刚刚进入学界视野的私人收藏品。虽然暂时确定了年代和地域,但上面的文字目前根本没有人认识。而与以往的古文字课程最大的不同在于,这次的课并不从书面文档入手,而是从学习制作青铜器铭文拓片开始。求新好奇勤动手,正是普瑞斯学生的特点,于是这门开学三周后才开设的研修课,吸引到的报名人数大大超出预计。方思慎不得已,跟霍兹教授商量后,举行了一次选拔考试。

  考试方式独具一格,是霍兹教授出的点子:把六件青铜器上的铭文挑一些描摹出来,让学生们猜意思。如果有学过夏文的,更可以联系正体夏文,说说可能是什么字。

  方思慎对这个天马行空的主意十分佩服。因为铭文装饰xing极qiáng,某些字变异程度很大。熟悉正体夏文的人在解读过程中反而可能误入歧途。况且早期文字以象形为主,并不见得需要有多么深厚的专业背景,如果拥有足够的艺术感符号感,说不定更容易接近古人的思维。

  楚越文化,本是大夏上古文明中最神秘最làng漫的部分。也许,这场làng漫而富于审美倾向的选拔考试,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方思慎从几十份考卷中选定了特色鲜明的十二个人。其中有想象力丰富到爆棚的,也有论证严谨到滴水不漏的;有对古夏国文字和文化相当熟悉的,也有背景知识基本不通但擅长艺术设计的。有意思的是,一个夏国留学生也没有,倒是有两个本地生长的夏裔。这个很好理解,因为来留学的夏国学生,除去像梁若谷这样的jiāo流生,没有人会跑到花旗国来读夏国古文字。而梁若谷因为已经是最后一年,实在太忙,迫不得已未能来给方老师捧场。

  得知此事,方思慎暗中松了口气。否则,以梁才子之jīng明,搞不好就能试探出洪大少隐瞒的家底。

  博物馆一位管理员自愿当助手,另有卫德礼时不时来友qíng客串下。一共十几个人,方博士的队伍就算拉起来了。

  根据洪鑫垚回国前谈妥的协议,课题内部分工合作大致如下:铭文解读部分归方思慎,其他内容由霍兹教授负责,当然,实际gān活的主要是卫德礼和霍兹教授的研究生。明面上的总协调人是霍兹教授,但方思慎手持物主委托书,所有与文物直接相关的动作,都必须他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