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庸风雅录_作者:阿堵(93)

2017-07-05 阿堵 年下攻 风雅

  字还是斗大一个,三页纸加起来也就千余。

  第一部分依旧“借鉴”史同假期成果:《名人宫刑知多少》。因为被方老师批评过“剽窃”,看得出做了十分辛苦的压缩改写。

  大意:宫刑最初主要为惩罚不正当男女关系,后来成为重罪刑罚的一种。但汉孝武帝之前,宫刑主要用于地位低的罪人。以宫刑代替某些死刑,猜测是为了保存劳动力的需要。汉孝武帝之后,宫刑主要用于谋反大逆者的年幼子孙,至于后世发展成为收蓄宫奴的常规手段,已经不属于法律意义上的“刑”。而孝武帝一人,大臣受宫刑见于正史的就有太史令司马子长、掖庭令张贺、乐府都尉李延年等。《周礼》曰: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纵观历史,除了汉孝武帝,没有哪个皇帝真正把宫刑用在朝廷官员和士大夫身上。可见使用宫刑惩罚身边人,是这位皇帝的个人偏好。

  第二部分则是作者原创阐发:《司马子长之宫刑猜想》。方思慎提笔批曰:“标题语法不通。”

  大意:

  孝武帝男女通吃,史书讲得明白。对宫刑的偏好与喜欢男人在心理上是一回事。前面提到被他宫了的三个有名臣子中,掖庭令张贺曾经得到太子宠幸,太子遭人诬陷最终自杀,张贺受牵连被宫。张贺后来找到太子遗腹子,抚养他长大成人,由此可知他被宫时很年轻,跟太子多半有些暧昧关系,所以孝武帝不杀他,偏用宫刑惩罚他,好比婆婆讨厌儿媳妇。乐府都尉李延年因为犯罪受了宫刑,gān脆进宫做太监,后来连同妹妹李夫人一起给皇帝唱歌跳舞,陪皇帝睡觉,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爱好男色与宫刑之间的紧密联系。

  根据年表,孝武帝比司马子长大十一岁,孝武帝三十四岁时,司马二十三岁,开始当郎中,也就是皇帝的侍卫官。从此一直跟在皇帝身边东奔西跑,皇帝出门都带着他。三十八岁接替他爹当太史令,这是个给皇帝算命的重要位子,从史书看,改历法、祭祀这些头等大事,皇帝都听他的。直到四十七岁因为替李陵说话被判死刑,罪名是“沮贰师”,意思是污蔑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谁啊?李延年他哥啊!在皇帝眼里,明显就是旧宠找茬攻击新宠啊!

  司马自己说因为没钱赎身所以用宫刑顶替死刑,凭他的位子,再加上跟皇帝的老关系,拿不出钱来,谁信啊?摆明了皇帝不许他赎身,到底余qíng未了,舍不得叫他死,gān脆一宫了之。要不怎么转年就升了中书令,被皇帝明目张胆搁在后宫,反而更加宠爱呢?正所谓帝王心海底针,恨之yù其死,爱之yù其生,但愿同年同月死,不愿同年同月生——所以最后孝武帝与司马子长果然同一年死了。由此可见,宫刑挽回了帝王的心,宫刑焕发了人生第二chūn……

  (以上内容忽略病句错字若gān)

  “啪!”方思慎一巴掌拍在桌上,差点把纸张扯成碎片。反复几次深呼吸,提笔在末尾写评语:“认真研读了人物生平,能够联系时间先后和人物关系进行综合分析,颇有进步。然以偏概全,主观臆断,因果逻辑经不起推敲,推导结论太过糙率……”越写越觉荒谬,再没有耐心敷衍,狠狠落下“面批”二字,打了个大大的惊叹号。

  洪大少尚不知自己绞尽脑汁费心pào制的“原创论文”把方老师气得吐血,每天该gān啥gān啥。星期五放学,和周忻诚、梁若谷几人一块儿吃晚饭。吃的是同龄人中最流行的西式快餐,两片面包夹根香肠,外加一杯冒泡的冰汽水,价钱比普通饭店点两个菜还贵。又单要了一堆烤jī翅,吃得满嘴流油,一边鼓动腮帮子一边道:“梁子,星期天把汪浵约出来玩玩,哥们几个谢谢他。”

  汪浵没有钱,几个人本来打的就是扯虎皮拉大旗的主意,也没准备要他出钱。谁知汪衙内出乎意料的厚道,主动提出拿消息入股,直接把小集团带入股票市场。尝了几次甜头之后,各人把自己手里活钱都集中起来,狠狠赚了一把。由于洪鑫垚的主张,给汪浵分红时,在约定比例基础上,又单方面往上升了升。

  梁若谷摇摇头:“不太可能。他连上下学都有保镖跟着,去什么地方不由自己说了算。”

  “啊,这也太可怜了。”洪大少由衷同qíng,不甘道,“只是吃个饭也不行?他总不可能除了上学什么jiāo往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