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年代_作者:晓渠(69)

2017-06-24 晓渠

  “gān嘛一开始不说,怕我打劫你?”

  关誉明笑出来,露出整齐的牙齿:“当然不是,怕你问我具体做什么生意,说出来怕吓到你。”

  “我才不会那么不礼貌,咱俩又不熟,怎么会有那么多问题?”说完,他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问道:“那,你是做什么生意的呢?”

  “哈哈!”关誉明大笑出声,看着邹童的眼光里透出一股喜爱,他收敛了自己的qíng绪,有点开玩笑地说:“算是房地产吧!”

  “算是?”

  “嗯,冥界的房地产,”关誉明说道:“我们家是做墓地买卖,和殡仪馆生意的。”

  后来邹童才知道,关誉明的轻描淡写过于谦虚了,他们关家掌握着美洲七成的豪华墓地市场,和超过六十家的殡仪馆服务。他的父亲和米勒教授是哈佛的同学,在米勒刚开始建立科研中心的时候,曾经慷慨相助。

  当关誉明的身份“曝光”,立刻成了焦点人物,似乎在场每个“莘莘学子”都想多跟他套套近乎,这年头美金最实在,管它是从活人还是死人身上挣的呢?

  派对接近尾声的时候,廖思成也过来凑了会热闹,他跟这里的不少人都算熟稔,直到天快黑,为了能赶上轮渡,大家才纷纷告辞。关誉明似乎要多留一会儿,主动送邹童他们上车,并耐心嘱咐他们怎么走才能回到轮渡那里。

  回到家,邹童问廖思成要不要留下来喝汤,今天临走前,在慢煮锅里用茶树菇炖了jī,他知道派对上的实物不会合胃口,事实上,他根本就没吃什么。

  “好啊,喝完再走,嘿嘿。”

  邹童进屋,随手将裤兜里的名片零钱放在门口的小柜子上,廖思成随便看了一眼,说:“诶?Charlie给你的名片,和给我的不一样。”

  “可能款式换了吧?”

  “嗯,电话号码都不一样,”廖思成说完进了厨房,“真香,你炖的什么?来,来,跟咱用大点儿的碗盛。”

  邹童没有听见他在外头嘀咕,也没有往心里去,关誉明对他而言,是萍水相逢的陌路,转头就忘的人,然而,时间过了不到一个礼拜,这人再次走进他的生活。

  第二十一章 (上)

  邀请函是米勒教授的,他临时要去纽约开会,不能参加,就让邹童替他。

  “什么场合啊?”他那天刚拿到美国驾照,心qíng挺好,“我去方便吗?”

  “华人组织的一个慈善晚餐,由你代表我去,更有意义,”米勒教授认识很多中国学者,与美国华人界算是相熟,“要穿得正式些,据说你们的哪个领导人也会到场呢!”

  在国内的时候,因为江洪波的关系,邹童参加过不少慈善晚宴,就是那种一盘面条万八千,权当捐款的地方,据说美国这种活动更多,即使米勒教授这种低调不爱出风头的学者,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两个这样的应酬。

  在酒店大堂签完到,邹童领到个礼物盒子,里面是支价值不菲的钢笔。他随便瞥了眼其他人,好像每个人领到的都不一样,想必是根据捐款多少订的礼物。按照这只钢笔的价钱,加上慈善机构通常应用的回礼比例,米勒教授怎么也捐了五位数吧!应酬这么多,不可能个个都这样出手,看来这不是一般的场合,邹童在心里琢磨着。

  会场规模比他想象得要大很多,大部分人已经在场。他的礼品盒子上粘了张卡片,写着八号桌,还有个小信封,简单地介绍着同桌人的背景,职位等一些相关信息,出入这种场合的人,自然身价不凡,因此也是靠这个吸引一些想要建立关系,扩张人脉的生意人。

  邹童坐下来,发现这么多来宾的qíng况下,他们竟然细心而及时地把米勒教授的牌子换成自己的,看来真是训练有素的一群人在cao作。和周围的人不熟悉,邹童也没心思挨个去介绍自己,于是翻开活动介绍的小册子,整个晚宴的流程都详细地写在里头。百无聊赖地当做练习英文,邹童在首页的介绍那里,看见这个慈善基金主席的名字是“Charles Kwan”,觉得这名字多少有些眼熟的。

  正琢磨着,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邹童?你怎么来了?”

  他扭头,眼前的人正是那天在米勒教授家见过的关誉明。

  “刚刚在签到那里看见你的名字,还有点不相信,你穿西装象变了个人,我差点人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