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凤阙/金枝玉叶_作者:灯火阑珊(392)

2017-04-23 灯火阑珊

  她上前为我解下披风,然后端来恰到好处的温茶,柔声问道:“夫君一路辛苦了,军中的事qíng解决了没有?”

  “已经差不多了。”我接过茶水喝了几口,随口问道:“家里有什么事qíng吗?”

  “尚书令葛大人前来找您,说要商议一些事qíng。”她说道。

  我放下茶水,没有等我发问,她已经说道:“葛大人也是刚刚到,如今正在书房里等候着您呢?”

  我没有换下戎装,就匆匆地向着书房走去。

  对我童年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母亲,而之后决定了我人生道路的人却是她。但是最关键的那些日子里,陪伴在我的身边,为我指引道路的那个人,却是他,当年的旧卫士子,如今的大齐尚书令葛澄明。

  冬日的阳光难得的灿烂,映照在前几天的残雪之上,反she出璀璨的银光。

  我推开书房的大门,就看见了站立在书架一侧,端详着花瓶里一枝梅花的他。

  在整个天下最混乱的时刻,他曾经站在我的身边,为我指明一条最快捷的道路。对我来说,他既是朝中并肩而立的同僚,也是相jiāo甚笃的朋友,更是教导我的恩师。

  但是,自从他也入朝为官之后,我们之间反而变得生疏了不少,至少,他再也没有踏进过我的家门。

  我知道,他是为了避嫌。毕竟,手握重病的朝廷大将与执掌中枢的文臣过往甚密不是一件好事。

  虽然太后对于他是绝对的信任,因此他反而越发不能有分毫的愈礼。

  在相隔了十五年之后的今天,他为什么又会在这个时候踏进我的家门呢?

  雪光透入纸窗,映地满地苍白,如同雪已经漫进了房,这一地的雪白之中,葛先生的脸色也有几分隐隐的苍白憔悴。

  “先生。”我深施一礼,眼前的这个人,在我的心中,永远是我最尊敬的师父,从居禹关到莱州,再到京城的那段日子里,是他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

  “隔了快十六年了,再见到这个书房,竟然还是没有什么变化?”葛先生轻叹着说道。

  我抬起头,仔细端详着先生的容颜。

  依旧是神采夺人,洒脱不羁的魏晋风范,只是在不经意之间,鬓角已经有了丝丝的白色。就像是这个冬天的冰霜,悬挂在富丽的房檐上,让人惊觉寒冷的到来。

  时间过的真是快啊,转眼已经十几年了。

  “这些年来,先生为朝政殚jīng竭虑,实在是辛苦了。”我禁不住有所感慨地脱口而出。

  “心愿得尝,有什么辛苦的?”他带着几分笑意地看着我,说道。

  我也笑了,先生原本就是有大抱负的人,如今身在这个朝廷,正是能够让他放心的尽qíng施展自己才华的地方。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得逢明主知音,一展所学,不就是天下文武士子最向往的吗?

  还没有等我开始询问起他的来意,他已经开口了。

  “轻涵?这些年……你有居禹关之中的消息吗?”他转身看着窗外的积雪,忽然问道。

  我抬起头,震惊失措地看着他。

  为什么会问起他?!

  尘封的往事涌上心头。

  其实,这是我第二次在这个书房里见到葛先生。而两次的见面,我们都谈到了他。

  第一次,是在那个混乱不堪的夜晚之后的第二天,是在那个决定了大齐之后百年国脉的日子里。

  我清晰的记得那个震惊剧变的夜晚,那个烟花和献俘大典共同进行的夜晚,也就是成帝和豫亲王以及燕王同时逝去的那个夜晚。

  当时,我正在乾清宫正殿里陪同着无数的文臣武将,等候着献俘大典的开始。

  燕王倪源的无故昏倒是那个让所有人震惊的夜晚的开始。

  正在百官惊异不知所措的时候,前去后殿寻找成帝的豫亲王也再也没有回来,据说,他坐在成帝寝宫一侧的偏堂里,最后如同倪源一样的衰弱吐血而死。

  而成帝的踪迹呢?

  紧接着传来的是成帝也驾崩的消息。

  那个夜晚,几乎让整个朝廷,整个大齐,整个新生的天下为之崩溃!

  大齐的三个顶梁柱被同时送进了宫殿之中,御医和朝臣来回匆忙地行走。

  我已经记不起那一天晚上我究竟忙碌了些什么,我只知道,那一晚的忙碌让我几乎发疯。在忙碌了整整一天一夜之后,我红肿着双眼勉qiáng抽出时间回到了家中,因为我担心母亲会记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