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细蕊抿抿嘴唇不答话。真是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才几天的工夫,事qíng就翻山跨海传到南京来了。商细蕊觉得丢人极了,好比心口生了一个疮,根本不愿给人看见。
锦师父脸上敷得了粉,自己提笔朝镜子画眉毛,道:“不就是个老姜头吗!也能把你臊成这样!那天我要是在场,能骂得他屁都不敢放一个,你信不信?过去你爹还活着那会儿,他走哪儿都是你爹的陪衬,我看就是积年怨恨,存心报复在你身上。”
商细蕊低头把弄锦师父的一只珐琅怀表,哦了一声,说:“那又能怎么办呢,他是师伯父。”
锦师父把眉笔重重一搁,扭头愤恨地对商细蕊说:“说白了,老姜头称称才有几两重?时至今日,那把老骨头的名声哪还能和你相比。坏就坏在他是你师伯父,传出去,你就是被师门申斥过的人,名不正言不顺,这才叫不好听呢!”商细蕊被说得疼了,神qíng微微一变:“反正我学戏学得杂,师门多着呢!不在乎这一个!”锦师父怒道:“放屁!那是你商家的嫡亲师门!是你安身立命的正根儿!能和别的一样吗?”商细蕊心里也知道这个理儿,就是不服而已。
锦师父看向镜子里自己的影子,年过半百的人,头发也见白了,脸皮起了褶子,打扮得花红柳绿,难免显出几分怪异。可是在自己眼里,他还是当年那个机巧骄纵的锦帛儿,那是能和宁九郎平起平坐的角儿!
锦师父痴恋地望着自己,忽然问道:“这件事,宁老板是怎么说的?”
商细蕊道:“九郎给我打了电话,写了信,叫我只管安心唱戏,其他的不用放在心上。待到时日久了,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锦师父冷笑道:“真真是风凉话!他宁九郎当年要是遇上这样的事,他有本事闹到皇上跟前去讨说法!隐退几年,倒成了世外高人了。亏你一口一个九郎,把他当亲师父一般敬着。”假如宁九郎管了商细蕊的事,锦师父才不懒得cha手呢。宁九郎管不了商细蕊的事,锦师父就非要管一管不可了。再说了,商细蕊好歹算是他的徒弟,下过一番功夫调理的,如今出落得这么大出息,说出去是个叫得响亮的人物,给他增色不少,哪能让别人给害瞎了。锦师父与商细蕊面对面,说:“得了,可怜孩子,除了我,你也指望不上别的什么人。谁让我和你爹是老搭子呢?这就打发人把你行李收拾过来,你在我这里住着,看我替你布置!”说罢还很俏皮地用指尖点了一下商细蕊的鼻子,带来一抹香气。商细蕊摸摸鼻子。锦师父的气质语态像极了一个十八九岁的灵巧少女,商细蕊根本赶不上他的思路。商细蕊只能在台上当一个少女。
锦师父当夜就招来了戏界和文化界的老朋友们吃火锅,由商细蕊做主角,大家说说笑笑互相chuī捧。商细蕊本不擅长这些应酬功夫,现在做来,更是qiáng颜欢笑。吃完了晚饭,总有夜里十一点了,又撺掇商细蕊换上戏装在亭子里唱一折昆曲来听,几个有头有脸的人物起哄着伺候他换衣裳,把他当个太子一样,根本没法推脱。商细蕊心里虽烦,但是今夜的笛子是极好的,打开嗓子之后,立刻抛却了红尘俗世,一心一意都浸没在戏里面。锦师父笑吟吟地凑在人耳边低语着,歇不歇望一眼商细蕊。身后那一方小池塘,在寒夜里就像一大块冰在慢慢化着冻,微风一chuī,小亭子里凉得透了心,客人们一个个揣着暖手炉,商细蕊冻得脸颊都木了,唱着唱着打了个气动山河的喷嚏出来,把笛子惊得走了调。大家都笑了,说:“罪过罪过!可冻坏了商郎了!”不待商细蕊换下戏服,客人中间最有威望的那一个文化名宿雅兴大发,牵着商细蕊的裙角在水衣上泼墨写就两句诗词。如果换做一个懂行的,能得到名宿的墨宝那是喜不自胜了。偏偏商细蕊是个文盲,看见戏服沾了墨点子,那就别提有多心疼了。写完诗,名宿捏着商细蕊的手坐下叙旧,和蔼地说:“你锦师父刚才说让你去我那唱两天戏?”
商细蕊听了,抬眼看向锦师父,眼神很不善。都是这路里趟过来的,不用细想就知道唱两天戏是什么意思。
锦师父打天下的手段大约全是些风流手段,年轻时亲自上阵,年老以后自有徒弟替他笼络人心。现在说要替他布置,原来竟是这么个布置法儿!这哪行得通!他现在已经有了程凤台了呀!可不能在别的人chuáng上撒娇讨好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