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自带弹幕_作者:小渺(230)

2017-01-23 小渺

  听众要求一低,这个行业的要求可不就低了。

  于是歌手更倾向于用唱功之外的东西吸引观众,比如说拍的好看的mv,非常魔xing的歌词歌曲,或者歌手本身的个xing。

  市场决定一切,这是很合理又很无奈的事qíng。

  ——只是这种说法,对还在努力提升自己演技和唱功的“小鲜ròu”不太公平。

  他们中很多人仍是清醒地意识到,圈粉只是最开始、也是最为浅显的一步。

  一个人很难靠一个设定在娱乐圈混一辈子,再好看面容也终会老去,观众又最为喜新厌旧不过,热qíng迟早会退散。想要真正长久地混下去,靠的还是实力。

  就如同现在的季宁宁。倘若她仍是一无所有,她根本没资格站在江德鸿面前,江德鸿也未必愿意听她说话;但倘若季宁宁只是想照目前的路子做这样简单的一个偶像……她也没必要来找江德鸿。

  只是作为一个“偶像歌手”,季宁宁当然不会顺着江德鸿的话连自己一起贬低了。

  “您这是对流行唱法有误解。”她偷换了概念,完全忽略了最初的问题,而是尽力往更抽象也更有争辩xing的话题上引。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前辈比后辈唱功好,老歌比新歌多经典,小众比大众有bī格,民歌比流行歌有内涵,民族唱法比流行唱法要高大上。

  江德鸿也难免有这样的偏向xing。

  他自己又是唱民歌出身的,最为自傲不过。季宁宁拿着这一点说事,即便不能令他刮目相看,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季宁宁说的也算是真心实意:“好像很多老前辈都接受不了流行唱法,但流行唱法本身也是音乐的一个门派,既然如此就不应该存在高低之分。何况,流行唱法的只是门槛比较低,入门简单,真正想要唱好还是很难的。”

  她说着,又举了中外几个出类拔萃的例子,并说明音乐应该是通俗的大众的不分国界的给听众带来愉悦感受的……只要是这样的就是好的。

  那几个名字如雷贯耳,江德鸿也常有听说,他的神qíng不由慢慢舒缓,不自觉忘记了他最初抨击的其实只是这个圈子里更多不思进取的年轻人,跟是不是唱流行音乐的一点关系都没有。

  但这些老艺术家通常也确实有这样的毛病:他们都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盲目排斥新鲜事物,认为是流行音乐荼毒了青少年的审美和生活,挤占了民歌的生存空间。痛惜之余,他们往往十分看不起流行音乐,说起话来都带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江德鸿也不能完全避免。

  这点季宁宁很能理解。

  同样,她也能理解:“时代发展得太快,即便民歌不能说在现代社会完全过时,现实的确是年轻人更爱听这些流行歌。我们想要养家糊口,身不由己,当然是大家爱听什么就唱什么了。”

  季宁宁说得轻松自如,又非常真诚而无奈,江德鸿对她也多了一份理解。

  能在他面前谈及这个问题的,十有八九是把民族唱法chuī上天,发誓一穷二白也要为艺术奉献一切的。听着是顺耳,却未免有些假,其中也少有真能践行自己诺言的,一看无利可图顿时调转风向。

  眼前这个小姑娘却没有刻意讨好她,而是老老实实地说了她的真实想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即便江德鸿仍是认为流行音乐上不了台面,不希望年轻人全都跳进这个坑里,却更能感受到年轻人在外打拼讨生活的不易。

  他虽有遗憾,自然无法再去指责。

  说什么生活再困苦也不能放弃人生追求?——这跟何不食ròu糜有什么区别?

  实际他嘴上说的高傲,冷言冷语不断抨击,其实心里十分清楚民歌、还有戏曲,早就落入了怎样的窘境。

  他们这些老人靠着当年的辉煌撑着,现在仍是走到哪谁都不敢得罪,可所受到的冷遇,和年轻歌手所受的追捧形成的鲜明对比,有眼睛的都看得明白。

  于是年轻一辈更少有愿意走这条路的,走出名堂的就更少了。

  毕竟观众不爱听了,再怎么坚守的风骨与骄傲始终是曲高和寡,在食不果腹的现实面前溃不成军。

  偏偏就在江德鸿被说得心灰意冷的时候,季宁宁叹息了一声:“即便如此,可能的话我还是想学学民族唱法,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特色,是我们的根。如果就这么丢掉,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