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走在石桥上,子矜停下脚步,此刻的温塘仿佛是古时青衫磊落的侠士,隐匿起素日仗剑在手的锋芒,手执竹卷,挑灯夜读,眼角眉梢都是那一抹宁淡温和。
“真美。”她忍不住轻声赞叹。
倏然间,那些灯一盏盏的都灭了——水墨长卷失去了照明的光亮,黯淡在寂静之中。
“停电了!”不知是谁喊了一句,跟着好多声音都开始一遍遍重复:“哇塞,停电了!”
对于古镇上的游客来说,停电的夜晚是真的稀奇,很多人都从旅馆冲出来,站在石桥上,打开手机的电筒,晃晃悠悠的开始寻找同伴。
方屿扶着石桥围栏,心有余悸:“刚才有个人冲过来,撞了我一下。”
“放心吧,要是你摔下去了,我跳下去把你捞上来。”
视力终于适应了此刻的黑暗,子矜能听到身边有个男生在向陌生的女孩要电话……属于年轻人的chūn意与骚动在这个寂静的古镇中蔓延开去,可她却觉得安静——
这个当下,这样安静,只有夏天的风是无声流动的,画笔和相机都难以临摹此刻的安静。
或许是因为周遭的寂然黑暗,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也奇迹般的消失了。
有些事一个人藏在心底太久了,总会憋闷的。她忽然很想和好友说些什么。
“方屿,我找到姐姐了,亲生姐姐。”
身边的好友并没有接话,子矜心底有些感激,此刻她只是想倾述,而不论方屿说什么,或许都会打消她一口气说完的勇气。
子矜是和姐姐桑子曼一起在孤儿院长大的。子曼大她两岁,比内向的妹妹活泼得多。有人来□,选中了爱说会唱的姐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哪怕当时孤儿院的阿姨再怎么劝说,那家人却只肯将姐姐带走。
和姐姐断了音讯的那段时间,子矜也没哭,就是抱着一个破旧的娃娃坐在房间里,眼巴巴的看着外边那片小小的糙地。直到孤儿院里来了一对老夫妻,指明要领养一个女孩,一群孩子中,他们一眼看中了不怎么说话的子矜。
那时的桑子矜七岁,刚刚要读小学的年龄。
老夫妇都是大学的教授,因为儿子去了美国成家立业,好几年都难得回来一趟,家中寂寞,便商量了一番,决定做些善事,来孤儿院领养一
个孩子。
他们给子矜布置一间极温馨的房间,书橱里放满了这个年纪孩子喜欢的书,且亲切的告诉她,从今往后,她就住在这里,可以叫他们爷爷奶奶。
小姑娘不说话,只是看着两位老人,眼神怯怯的,仿佛认生的小猫。
奶奶心疼的一把抱住她,念叨着:“这孩子怎么长这么瘦?”
两年多的时间,子矜终于可以不再吃福利院里定点的营养餐。奶奶的手艺很好,变着花样给她补身体,她的个儿蹭蹭蹭的就起来了。爷爷是数学系的老教授,教她围棋和奥数题,子衿从内向到开朗,真正把一对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可后来子衿知道,时光世事,之于她来说,从来都是吝啬的。
她至今还记得那个下午,她参加完学校组织的夏令营回来,却看见屋子里坐着几个面色yīn沉的中年人。
爷爷是前天突发心肌梗塞,走得很快,她甚至没有看到他最后一眼。他们的儿子从美国赶回来,坚持要把母亲接去美国。
子矜躲在小房间里,听到外边的争执声。
“……老头子走了,我再出国,子衿怎么办?”
“妈,那小孩和我们非亲非故的,实在喜欢,我们每年给她汇点钱也就是了……”
那个晚上,子矜悄悄走进奶奶的房间,十分乖巧的说:“奶奶,你去美国吧。我回去会好好读书,将来去美国看你好不好?”
奶奶抱着她,眼泪润湿了小姑娘的发辫,一遍遍的说:“我让你回去,你爷爷他会怪我的啊!他说了要培养你读大学,将来再读博士……”
“奶奶,我向你保证,我将来会读大学的。”子矜踮起脚尖去擦奶奶的眼泪,小小的眉眼异常坚定,“你去美国吧,不然叔叔会很难过的。”
后来她依旧回到福利院,磕磕绊绊的读完初中、高中,终于考上了大学。
尽管有着政府的补助,可是大学一年近五千的学费还是让子矜觉得压力很大。她申请助学贷款,做勤工俭学,申请国家奖学金。偶尔躺在宿舍的chuáng上,听着室友们讲起校园里那些会打篮球的男生,街上正在打折的新款连衣裙,也不是不羡慕的。可她分不出jīng力恋爱,她甚至分不出jīng力去找一找当年那样善待她的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