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人生_作者:狴犴(108)

2016-11-20 狴犴 娱乐圈

  村民见到记者和摄像机,围上去七嘴八舌地用河北话说,可惜村民没太有文化,没参与拍摄的也不知道导演拍摄的是什么,记者从他们嘴里也得不到太多的信息。

  记者随后找到了连夏借住的那户人家,那户人家因为收了剧组的钱,加上连夏对他们态度也不错,采访时都说的剧组的好话:“那闺女,可倔了,导演嫌她长得俊,她自己用冰水洗手,水里都是冰块,那么冷的天,脸上手上都皴了,跟老树皮似得,以前那手可滑了,还要挖土,指甲里都是血,遭死罪了。”

  记者听了也是惊讶不已,对随行摄像师感叹,“以后谁说她是潜规则上位,甭管说得再像我都不信了,这劲头儿,当年的萧文轩都不一定比得上她,太拼了。”

  回到电视台后,结合连夏过往奋斗史,该记者用《连夏:十年磨一剑》作为标题,对“哑母”做了一篇独家追踪报道,在媒体的宣传下,观众对这部戏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导演才华横溢年轻有为,连夏演得很拼命,至于影片的最终质量,还需要时间去验证。

  *******

  和许多文艺片导演一样,李青也喜欢用长镜头,固定长镜头、景深长镜头、运动长镜头,他在作品中对长镜头的钟爱程度,在连夏接触过的导演中,绝对拍得上前三。

  但是这样对演员也造成了许多压力,尤其是连夏这个主演,因为长镜头需要长时间将镜头固定在一点,完全靠演员表演去诠释,演员稍微出一点错,整组镜头就要重拍。

  演员表现得好,长镜头可以省下许多成本,若是表现的不好,就是烧钱。

  鉴于导演李青绝对控制yù,遇到长镜头,剧组往往需要一个白天或者一天一夜去准备。

  好在导演也不是没有菜鸟,虽然他够年轻,但是经验绝对算得上丰富,对于一个导演来说,三部影片就脱离新人导演的行列了。

  作为主人公秀梅的扮演者,连夏几乎包揽了影片所有的长镜头,这对于她来说已经不能算是挑战,而是一种jīng神上的折磨。

  挖冻土,啃糙根,吃树皮……

  被农村的小孩子用石头和泥巴丢,被村民指指点点,肆意的rǔ骂和嘲讽。

  村里不少有些中年村民都是经历过长征的,他们有时候根本不是演戏,而是回忆,回忆他们经历过的那些艰难地岁月,在拍摄的过程中,连夏越来越分不清楚戏里戏外的区别,她仿若穿到了四十多年前,她不是连夏,而是秀梅。

  她像个普通农村姑娘一样,挥动着镰刀和锄头,最初这些农活她做得不好,后来越做越好,得心应手。

  如今她已经不需要酝酿关于秀梅的qíng绪,就连导演李青也认为现在的连夏就是他脑子里那个秀梅。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连夏这样的状态很好,连夏越来越沉默,这种沉默不是属于连夏平时的拍摄状态,而是属于哑女秀梅,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她越来越喜欢和饰演麦子的小演员王聪在一起,王聪的父母不在身边,连夏就是王聪的监护人,两个人形影不离,剧组工作人员经常看到两个人用手语对话。

  因为导演要求,连夏在剧组外面也是秀梅的打扮,吃和住都住在当地村民家里,戏里戏外,小演员并不能很好分开连夏与秀梅的区别,时间一长他连“连夏妈妈”都省去了,直接叫连夏“妈妈”,连夏会护着小王聪,会给王聪洗头喂饭,他们像一对真正的母子。

  一个脏兮兮的哑女,带着她脏兮兮的孩子,就这么从电影里走到了现实。

  这一幕落到徐妙珍眼里,未免有些胆颤心惊的感觉,她感觉连夏入戏太深,已经到了不正常的地步,这种事qíng徐妙珍以前只是听说过,“XX演员入戏太深,得了抑郁症,需要心理医生辅助治疗”,没有想到如今,这种事qíng竟然在连夏身上发生了。

  当然正常人在这种环境下,很难保持正常,就是徐妙珍这个围观者,在看连夏吃糙根的时候,都会捂着嘴哭,以至于差点冲进拍摄现场,将哑女秀梅和她的儿子麦子救出水火之中,更何况戏里的连夏。

  徐妙珍越想越不对劲,她看着连夏yù言又止,想了想,最终打电话到公司,汇报qíng况,希望公司那边帮忙联系一个心理医生,她怀疑戏拍完,连夏心理就出问题了。

  ******

  连夏曾经对“哑母”演员构造提出过质疑,“哑母”时间段横跨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从“三年-自然-灾害”到“长征”近六年的时间,导演却没有换“麦子”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