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垂下眼,笑了笑。
“我以为当时有名的,应该是葛碎玉,姚染她们。”
“你参加了新概念。整个学校都听说了。不过……”他顿了顿,眉毛轻微的动了动,“我不记得有姚染这个人,你记错了吧。”
我微微尴尬,不自觉的夹了一个蟹脚到他盘子里。
他低头,微微笑了笑。
姚染,的确是我编出来,试探他的假名。
“那就看《后会无期》吧。”
我说道。
记得这个电影的预告片里面有一句话:“听了那么多大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知道商界那么多尔虞我诈,却依然做不来一些事。
☆、第11章
青chūn是用来怀念的第十一章
青罗扇子/著
我们在黑暗的电影院里看完了《后会无期》。
韩寒还是那个少年样的韩寒,个人风格扑面而来。那些小机灵的文字,又搞笑又触动的点。就像当初看《三重门》的感觉一样。那时,他还是个叛逆少年,被点名批评,那时,我还不懂得揣摩内心,只觉得他桀骜如谢霆锋;如今再看,却突然察觉他骨子里有种沉重的孤独——“我满地都是朋友。不管在哪拉屎,都有人给我送纸。”
然而,一张都没有送过。
连背了一路的狗,最后都选了别人。
当这句话再三重复后,是不是更像一个失意者的虚张声势、qiáng颜欢笑?陈柏霖演的那个角色,太了解这点,所以最后在沙漠里只是不揭穿的看着他,却更显得用力证明自己的冯绍峰小丑般láng狈可笑。
韩寒在微博说。
那是最失败时候的你我。不会有人在乎你,除了你自己。
我想我能想象出这种感受。
朋友再多,有一瞬间,仍觉得自己是整个世界里最孤独的自己。
没有这种心历的人,是不会这种感受。
~~~~~~~~~~~~~~~~~~~~~~~~~~~~~~~~~~~~~~~~~~~~~~~~~~~~~~~~~~~~~~~~~~~~~~~
电影结束,灯光亮起。
满厅人群从红色的座位上站起,黑压压的陆续向着出口走去。我隐约记得,郭敬明有个短篇里大约写过:我最怕电影院灯光亮起的时候,因为那是最巨大的落幕与离别。
那些十几岁的年少时光仿佛化成一层叹息的轻纱笼罩在我的心头。
我的脸上更多的是唏嘘与莫名的悲伤。
甚至变得不想说话。
过了好一会,张总才在旁边轻轻的问:“好看吗?”
我轻轻张了张嘴,却不知道怎么笑了笑:“那不一直就是韩寒吗?”
少年时的烙印可以影响一生。
所以三十二岁的韩寒,在电影里折she的,是17岁时的自己;三十一岁的郭敬明,在电影里,把自己jīng分成好几个角色,光鲜亮丽什么都有。只除了绝对不愿剖析的内心。
两个早早在少年时期,除非自我陨落,就注定被关注一生的人物。
于是,在后来无数的道路,往后的人生,身上也一直是青chūn期的缩影与延续。因为在那之前的他们,才是最自由的他们。
我想起最初知道他们那个下午……
那天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妈妈在厨房做着菜,我在帮忙。
厨房里满是食物的香气,充满家的气息。用筷子打完jī蛋后,我无意中扫到旁边的一份报纸。在中间的一方小格里,纤细的铅字印着一则新闻:“……因为复赛参赛邀请邮件丢失,评委会单独给他出了题。评委老师直接把一张白纸捏皱,丢进杯子,对韩寒说,好了,写吧。”
当时看得我大惊。
即便自诩语文成绩好,我也丝毫找不到可以由此作文的点。白纸丢进被子,我去,这要怎么切入,怎么发散,怎么升华啊……
而那个少年却写出了名噪一时的——《杯中窥人》!
后来再得知他,是在新概念的合集书里。
文章的后记里,老师记录了这样一件事:
我们让韩寒发一张自拍照过来,然后……他发来这张。
一个黑乎乎的背景照,里面的主角背对着镜头,爬着架子——重点是,看不到脸!
这真的是自拍照吗?
好吧,哈哈,就算是。可人家老师明明不是这个意思好吗。
明明被公认长得像谢霆锋,却能做出这种逗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