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我给你写的东西吗?”
童舟感觉到手机的震动,他又弯着背把手机拿了出来。
“没用。你写得不怎么样。”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
两个人就像情窦初开、互相暗恋的少男少年,在上课的教室里偷传纸条。明明没有一个露骨的字眼,也没有一句叫人呼吸错乱的情话,可是楚濋和童舟的心跳一样快。那心跳声如擂,童舟都庆幸自己坐得远,不然于国文一定能发现他的不对劲。
“现在我们随机抽取几个同学的论文来分享一下。”于国文理了理那一摞稿子,童舟的眼皮跳了跳,他有种不好的预感。
果不其然——“请上海分社的童舟来给我们分享一下吧。”
这种感觉就像读书时期,老师说要点人上来做题,那种莫名其妙但又出奇地准的预感。童舟硬着头皮站了起来,于国文带头鼓起掌来,下面的人也纷纷鼓掌,眼睛都齐刷刷地往他身上看。
童舟咳了声,然后拿着本子就走了上去。他把论文摊在讲台上,双手撑在讲台的两边,表情很是淡定。楚濋已经时隔很久都没有再见过这样的童舟了,他突生怀念,又带点期待。
楚濋交叠着腿,他抽了张白纸夹在木板上,褪了笔套,在纸上写下童舟的名字。每一笔每一画都苍劲有力,连笔的地方又收了些力气,使得这两个看上去没有那么刻板,带点可爱。
等写完最后一笔,他在‘舟’字的旁边,用笔尖画了个很小很小的爱心。粗看就像是多添了一笔而已。
“《流言》是张爱玲的一本随笔散文集,如果说之前的一些作品都是在讨论男人,显得太偏颇狭隘的话,这一本可谓是翡翠珠..........”
楚濋的笔尖一歪,小爱心长出了长长的尾巴,楚濋猝不及防地抬起头,童舟却连眼尾都不带扫一下,继续看着下面淡定自若地陈述着。
于国文给他们布置的作业是——“请选择一本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浅谈分析,并以编辑的视角撰写文案和阐述。”
大部分的人都选择了鲁迅、老舍、钱钟书之类的大家作品,而童舟选择张爱玲,之于于国文来讲,是出乎意料的。
楚濋的书架里有张爱玲的全套书册。而且他还收集了各个不同的版本。就连许子东细读张爱玲的电台节目,也在他的手机里始终保存着。
童舟从和他交往开始,就深知这一点。他知道楚濋对这些书有多宝贝,他也本着尊重,从不去碰。楚濋不知道的是,童舟那时候在图书馆借过最多的书,便是张爱玲的。
他背着他偷偷地看,那种心情就是——你想去了解你喜欢的人喜欢的东西,试图从中更加了解他,剖析他,贴近他。
童舟那是爱得真情实感,掏心掏肺。说是飞蛾扑火,也不为过。
楚濋怎么样都没想到童舟竟然会选择用《流言》来答这道题。他昨天给童舟的那份,规规矩矩地选出了鲁迅的《呐喊》。
他的小朋友真是愈发地叫他捉摸不透了。这一叶舟可能还真是要浪里行舟,让他追赶不上了。
童舟的表达能力非常强,是比较少有的,文笔同口才一样好的人,两者难分伯仲。他侃侃而谈,语音语调又格外好听,就连于国文都听得入迷了。
“就说到这儿,谢谢大家。”童舟微微颔首,台下静默了几秒,便突然爆发出猛烈的掌声。童舟抽走笔记本,翩翩然地坐回座位上。楚濋转头看他,他与之对视,目光却不做留恋。
上午的培训到12点结束,于国文放大家去吃饭休息。小陈也看出来童舟不怎么喜欢搭理自己,他也是个自来熟,很快就和后排的几个男生混熟了,他也没等童舟,就跟着那几个人去吃饭了。
“楚老师,一起吃午饭吗?”于国文询问楚濋,楚濋笑着说他现在不饿。于国文哦了声,顺手热心地给他推荐了一些附近好吃的餐馆。楚濋谢过他,自己靠着门板上,目光盯着童舟。
教室里的人都走光了,又只剩下他们两个。
“嘘。”楚濋对着童舟吹了声口哨,童舟抬头,楚濋就那样随意地靠着,双手插在裤兜里冲着他笑,那笑在侧逆光下竟然显得致命的好看。
童舟什么时候能拒绝楚濋那张脸,和那要命的性张力。什么时候都不行。
“吃什么?”
俩人并肩出了办公大厦,楚濋转头问童舟。童舟摇摇头表示没头绪,楚濋就轻拉了下他的手腕说:“那就跟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