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_作者:井蓝(11)

  他有教英雄醉死温柔乡的身段容貌,只要他逢迎得当,而这就将是他在乱世最可靠坚固的依仗。

  柳眠懂这个道理,在他知道自己长得好看之前就懂。

  所以他不会跟顾声似的一贯消极抵抗,他忍受官宦子弟的狎昵亵玩几乎来者不拒,他知道这是他自保的根基。时间一晃十年,他出名成角,身价水涨船高,普通商客已经难得一亲芳泽,却至始至终长袖善舞,在一众军阀富商之间颇具声名。

  这是最周全最聪明的处世法,柳眠也有本事兜得转这里头的弯弯绕绕。柳眠这津州第一科班乾旦头魁的名声,也非浪得虚名,十三岁一曲《三击掌》出道即是满堂彩,模样出落得更加标致漂亮。

  戏唱得好,人又出挑,难得的是还会做人,柳眠那简直没有吃不开的理由。

  人这一红,私心杂念就比起先前一心想红的时候多得多了。柳眠其实从开头就不喜欢顾声,后来就更加的厌恶。

  原因无他,顾声唱得比他好。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戏台子外头那再懂行——就是全津州最懂行的票友,在靠这行当吃饭的人眼里,难免都是外行,把顾声柳眠跟他们师兄师弟们分个高下的水平是有,再往里头精细的听,就只能以“萝卜青菜”一言概之了。

  但柳眠自己知道,他听得出来,顾声就是比他厉害。

  而且,是厉害得多。

  顾声是典型的不显山不露水,他生的性子就那样,戏子的性情那自然是会流露在他的戏里的,听不了那么精微的票友,也大抵知道顾声的唱腔曲折跌宕繁复厚重,而柳眠则更为清新俊逸圆润生动,这唱腔本身是不分高下的,而那最核心的、最深处的一点区别,是那缥缈的灵性。

  顾声不动声色,站在那里一侧眸一颔首,凭空的令人觉着,那个写在戏折子里被传唱了几百年的灵魂,生生在他身上活过来了。

  那种感觉传递到听众身上,就是一种让人骨子里通透的舒服,好像什么都被摆平了,通体舒泰,一切都在他应该在的位置上。

  这种感觉与训练无关,与技巧无关,而仅仅与天分,以及其所带来的投入与执着有关。

  柳眠知道顾声哪来的这种感觉——他纯粹。

  顾声喜欢戏,或唱或写,他就是单单的喜欢做这么件事。他觉得快乐。他不钻营,因为他有这底气不做这档子事。

  戏不是他争取名望的手段,而是他生而为人的全部。他懒得委屈自己挣那点声望,也懒得委屈那融进他骨血的戏。

  柳眠就是这么厌恶这个和他同辈的青年男人,因为他不合时宜的干净,通透得逼人发疯。

  连柳眠自己都不曾觉察自己对顾声的敌意,那就不是竞争对手的妒忌与愤恨,而是望尘莫及的悲哀与苍凉。他只是遵循自己的内心极力压制顾声,他明明知道顾声不在乎,但他在乎。

  他想狠狠地羞辱那个故作清高的男人,想把卖身契扔在他脸上叫他认命,所以当柳眠头一次听说顾声被江承包了做小的时候,短暂的诧异褪去,细密而疯狂的快意像崖壁上的荆棘疯长,缠绕得他一边痛苦,一边鄙夷。

  他不是“为戏而生”的男人吗,不是敢当众甩人脸子吗,开始演得坚贞不屈,不就是为了卖个好的吗?

  达官贵人包男宠的事自古有之,时常有哪个卖相出挑的被看中了,在戏园子里连公开的秘密都算不上,若是金主出手够阔气,那被包的主儿还时常是艺人暗地里艳羡的对象。话虽如此,那终究是些见不得光的腌臜勾当,还是要被邻里乡亲明里暗里戳脊梁骨的——就跟票友戏台子前追着捧角儿,心里照旧看不起这些伶人戏子一个样。

  柳眠太懂这个理了。顾声是多少铁杆心里的白月光,这消息一传出去,这镜花水月似的白月光彻底碎个没影,没那一票戏迷捧着,他顾声还怎么红?

  至于江二少,顾声名声坏了,想必江承也不留他,那是顾声可就是他脚下一粒沙,随便往哪打发了。

  柳眠打得一手如意算盘,而他没想到的是,正是江承本尊默许他包养戏子的消息流出去,甚至默许他拿着这一点大肆宣扬,有意抹黑顾声的。

  江承喜欢顾声,喜欢得恨不得在他身上盖个戳,昭告全京北这是他的人。江承下意识地对顾声红这件事充满了抵触,他想顾声只属于他一个人,对他哭对他笑在他一个人面前风情万种,他没封人的口,就是想宣告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