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泛霞采桑子_作者:追逐阳光(126)

2018-07-29 追逐阳光

  “就是。怎么不可以,依我的意思你退休都行,儿子养你。”崔东旭笑道。

  “行啊,我考虑考虑。”崔世诚也跟着笑了起来。

  “这就是你包的粽子啊。”崔东旭很不屑地拎起邱洋裹的一个粽子道。

  “嗯,不错吧。”邱洋自我感觉良好。

  “这个也太简单了吧,怎么跟苏妈包的不一样啊。”苏妈裹的粽子是双叶六角的,邱洋包的是单叶圆锥形的,一个工序繁些一个工序简单些。

  “呵呵,我从小只会包这种的。”邱洋不好意思地笑道。

  “很不错了,现在就是连一些结了婚的女人也学不会包粽子的,小邱还真是多才多艺啊,在家没少干过家务吧。”苏妈道。

  “那是,家里头的田地里的,什么都干过。”邱洋很不谦虚地道。

  “小邱是不错了,包得不是小巧玲珑可爱得很么,看着就想吃呢。有本事你也来试着包包看,”崔世诚对儿子道,“看到这些让我想起小时候的事了,跟昨天似的,人这一辈子真是快啊,转眼五十多年过去了。记得小时候,你姑姑教我包的粽子也是这种尖尖的。”

  “要不我抽个时间去老家访访,看有没有姑姑的音讯。”见老爸有些伤感,崔东旭便安慰道。

  “崔伯伯,你们姐弟没联系了么?”邱洋好奇地问道。

  “好小就离开老家了,都快半个世纪没见面了,也不知道还在没在人世。”崔世诚苦笑地摇了摇头。

  “崔伯伯老家是哪里啊,从没回去过么?”邱洋有些纳闷,现在交通这么便利,自己又财大气粗,可说是光宗耀祖啊,怎么会没回过老家呢。

  “河埠县仙留乡。”

  “仙留啊,原来崔伯伯是仙留的啊。”邱洋很是惊喜地叫道。

  “仙留怎么啦?又不是在月球,值得这么大惊小怪么。”崔东旭白眼道。

  “小邱对仙留很熟么?”崔世诚对邱洋的反应也很是意外。

  “熟,简直熟透了,我时常去那呢。”邱洋笑道。

  “你不是说是双桥隆宫的么,怎么会去仙留,虽然双桥跟河埠是邻县,但两个乡却是隔得远呢。”崔东旭道。

  “崔伯伯可能是好久没回去了,肯定不知道仙留现在最有名的是什么?”邱洋卖关子道。

  “什么?”听话的三人异口同声问。

  “留空寺啊,就位于仙留的瑞锦山呢。上山去朝拜的信徒络绎不绝,不管刮风下雨。”

  “真的啊?我印象中瑞锦山除了有些高有些险外,也没什么出名的呀。”崔世诚有些不相信地道。

  “留空寺香火旺盛也是近几年的事,自从明诤大和尚来了之后留空寺就慢慢出名了,”邱洋又问崔世诚,“崔伯伯是仙留哪个村的啊?”

  “界牌山崔家。”

  “界牌山崔家啊,”邱洋又是一声惊呼,“天呐,我要是从家里去仙留的话,得经过界牌山呢。”

  “那下次我要去的话,臭小子给我领路。”崔东旭没好气地道。

  “没问题。”邱洋乐呵呵地道。

  “家里头什么亲戚都没有,去不去也没什么意义。”崔世诚对儿子道。

  “毕竟是咱的老家呗,说不定姑姑还在世呢。”崔东旭隐约知道老爸对老家没什么感情的原因,小时候老家没留下什么好记忆,家境穷困时无亲戚援手,爷爷奶奶死后尸骨都没人帮着收集,弄得坟茔都没一座,人家清明或是七月半什么的会回家祭祖,老爸想给爷爷奶奶烧点纸钱还找不到烧的地方。

  “小邱,你刚才说的什么大和尚是不是有什么大本事啊,怎么能吸引得那么多香客呢。”崔世诚对儿子的话不置可否,转头对邱洋道。

  “明诤师傅是很有智慧的一个人,修为很好的,但也不像乡下传闻的那么神乎其神。他的修行方式是佛教传统的一种反璞归真形式,开荒种地自给自足,诵经念佛都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寺内不设功德箱,接受信众的布施也无非是些油盐酱醋粗衣土鞋,要是有钱的主非要捐献,寺内就会让他定向捐功德,比如用来修缮殿堂或是塑菩萨佛像之类的。无论是修行的居士还是寺内的僧众,每天都要有半天的体力劳作。不像现在那些靠搞旅游或是做些哗众取宠行为的寺庙,留空寺吸引信徒的力量在于自己的苦修和坚持佛门的最初教规教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