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村口到邱敬平家有段路,车子进来倒回去要花十几分钟,趁着这间隔时间,每担的东西都能让那些瞧热闹的看个明明白白。
不说别的,就是装东西的那竹箩,一下子就让大家惊得不行,一色的杏屯柳氏竹编。杏屯柳氏竹编是庆源有名的金字招牌,其竹编的艺术性大大高于其实用性,一个普通的小提篮都要卖到两三百块,虽然柳氏竹箩要比当地常见的箩筐稍微小些,但无论是用料和工艺都是当地箩筐没法比的。
“我的天呐,全部用柳氏竹箩,得花多少钱啊。”庄华英一见那箩筐就爱得不行,比那些个爱包的女人见到名牌包包还要兴奋。
“你是想买椟还珠呢,盯着竹箩看什么,看里面装的东西吧。”王秋霞在庄华英后背拍了一巴掌道。
看里面的东西,庄华英便看不懂了。
第一担,全是方形长方形的锦盒,不知道里面是什么。常焕明从里面随手拿了一只小点的锦盒,打开给大家看了看,原来是只湖州毛笔。常焕明跟大家介绍道,这一担里面装的全是笔墨纸砚镇尺之类的文房用品。邱敬平看在眼里,心里一阵窃喜。
第二担第三担第四担,都是几个大纸箱子。常焕明介绍道,里面是眼下最先进的高档小巧型音箱、K歌设备和投影仪器。庄华英一听,那颗文艺的心便蠢蠢欲动,喜形于色。
第五担第六担第七担,仍是一箩一个纸箱子。常焕明说是打扫卫生的机器人,充了电就可以自动清理楼层卫生,一共六个,王秋霞和庄华英一人三个,家里楼房一层一个。王秋霞一听说是自动打扫卫生的,便好奇地想打开一个瞧瞧,被一旁的邱敬东把她手给拍回去了。
第八担第九担就有点复古了,除了碟片,还有一个纸箱子。常焕明说碟片是越剧各流派的影像,老一辈新生代的名角都有。因碟片在市场上已近淘汰,播放设备罕见,纸箱子里装的是小型播放机,方便观看。周贵妹心想,这几箩的碟片,我怕是看到死也看不完。
第一车的担子邱敬平家里人高兴但旁人看不懂,后面的担子虽然大家看上去觉得正常,但丰盛高档的程度却是咂舌不已。
茶叶有三担,不但有本地的清溪茶,全国各地稍有点名气的茶叶都能找得到。酒有四担,红酒两担,白酒两担,都是大家听过没见过的名酒。补品一担,无非是些鱼胶人参燕窝鹿茸阿胶之类的。虽然邱家没人抽烟,但还是有一担装着各类名烟。
跟上的担子就实用得多了,全家老老少少四季的衣裳,棉麻绸纱各种料子的都有,各个季节的鞋子,冬夏的袜子,帽子,毛巾,围巾,手套,枕巾,被套,床单,蚕丝被,零零总总将近四十担。
再上来的担子就触动了大家的味蕾,常见的不常见的没见过的,全是吃的,板鸭,火腿,香米,粉皮,茶油,橄榄油,红豆,花生,红枣,糕点,巧克力,奶糖,饼干,咖啡等等,菌菇类的干山珍,海贝鲍鱼海参之类的干海味,琳琅满目将近二十担。
让那些年轻媳妇眼红的是,竟然还有三担装着各类头饰、各种富有艺术性的梳篦、化妆品、护肤品、洗涤用品。
最后三担,比较炫人家的眼,赤-裸-裸的人民币,一担红红的,全是一匝匝一百元一张的,一担绿绿的,全是一匝匝五十元一张的,一担紫紫的,全是一匝匝五元一张的。
邱家院子内的惊叹声一声接一声,老少娘们全都在说今天算是开了眼,开天辟地头一回见到这么大的阵仗。
送走常焕明那拨人,在庄鞍钢庄东英的帮助下,一百六十二个箩终于搬进了内宅,一家人累得够呛。庄鞍钢庄东英简单吃过晚饭就急急忙忙回去了,想是急着把今天见到的一幕在自己的朋友圈广而告之。
“活这么大,从来没受过今天这样的刺激。”周贵妹感慨地道。
“我活了一百多岁,也没见过这阵仗,”邱载运笑道,“民国十年,咱们乡周大财主的儿子娶市里陆元帅的女儿,他的‘九担礼’虽然高,但也只有六十三担,银元也有三四担,不过还是没有崔家这么豪气。”
“你老人家记性倒是好,那么久远的事都记得。”邱敬平道。
“那年我正好二十岁,我爹妈给我办生日宴,人家办婚宴,记得特别牢。这日子过得真快啊,记起来跟昨天似的,一晃眼九十年过去了。”邱载运想起往事,不由得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