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胡!
郑靖业把三子郑琛、长孙德兴、次孙德安、沉默者德平、八卦台长德谦、幼女郑琰统统叫到了书房,一指一旁的小案,对德兴道:“你坐那里,我说,你写。”案上笔墨已备,室内再无闲人。
郑德兴,理一下袖子,提笔凝神,听郑靖业说了头一句还不觉得什么,没写三句,手中的笔叭嗒一下就掉到了书案上,雪白的纸染花了。郑琰眼睛睁得大大的:这理论怎么这么熟悉呢?不是吧?
郑琛差点没跳起来:阿爹,您老没发烧吧?说这样的胡话!
这三位有这样的表现,足以证明郑靖业的表现实在是与众不同。他在背梁横的理论呢。
郑靖业看了长孙一眼,郑德兴拣起笔,胡乱又扯了张纸,重新誊抄,抄得差不多了,郑靖业接着说。郑德兴越写越冒汗,郑琛几乎要坐不住了。郑琰已经听呆了,郑靖业说的这些在她看来只是个雏形,她知道的比这更全面、也更祸害。
直到写完了,郑德兴一语不发地双手捧给郑靖业,再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坐好。
郑靖业道:“你们都听到了?怎么看?”
郑琛先发言:“阿爹,这万万不可!”
时代发展至今,自有它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尤其是社会构成与道德规范,此外礼法也已经很全面。今天郑靖业说的这些东西似是而非,看起来与既有道理似乎是一脉相承,还表述得更加深刻,实则走上了相反的道路。
“说道理。”
“这、这、这分明是令天下无士。”郑琛憋了许久,方才憋出这一句来,德字辈的一齐点头。作为男人,郑琛比较看重君臣关系这一条,父子什么的描一眼,至于夫妻嫡庶他给扔一边了。反正他没庶弟,他也没庶子,先不管了。
郑靖业问女儿:“你看呢?”
郑琰比较关注妇女权益,却也知道现在不是主要说这个的时候,它们是一个体系,头一个不成立,后面的自然没有办法推行。就像奸臣是个系统工程,社会道德风俗也是一个整体。郑琰受到的冲击比较大,慢慢琢磨着说:“皇帝喜欢。谁不喜欢当家作主?”
郑琛有些着急,也不得不承认,他妹子说的对。
郑靖业的目光放到了德兴身上,郑德兴道:“这不是天下兴盛的道理,是会乱套的!”他的基本功还是扎实的,慢慢地说,“君臣界限过明,难以交心,君臣不能一心,则鲜有圣君而贤臣绝迹。嫡庶界限不明,则家室不宁。”父子什么的,他没说。
郑琰接口道:“朝有大臣,七十而致仕。皇帝是要做到死的,父亲也是。”人不可能永远正确,也不可能永远把握住一切,当官儿还有退休的时候,为什么要让你退休?不完全是遵老敬贤,还有可能是因为你快丧失劳动力了,不管是体力还是脑力都在衰退。不再那么可靠!所以,不可以有绝对的权利,那样会把航向带歪,绝对会!
嚯!郑琛把身体从妹子那个方向往外扯一扯,被惊吓到的样子。
郑靖业沉着脸点了点头,又看德平。
郑德平不能再沉默,慢吞吞地问:“这是您的意思么?”
郑靖业眼睛里露出笑意来:“一个狂生。”
“别人知道么?”
“我还拿不定主意呀!”他甚至不能跟党徒们说,万一其中有一个想讨好皇帝的,这就是现在的垫脚石,郑靖业也要变成坏人了。他只有跟自家孩子说,还得选比较靠得住的,比较有眼光的,让他们心中有数,早做准备。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能有办法掐灭这个歪理邪说最好。
郑琰沉声问:“阿爹怎么看?”
郑靖业唇角一翘:“弹弹手里的纸,这小子,想出名想疯了!”
子孙们如释重负,郑琰却开心不起来。从理论上来说,新兴阶层的兴起是不可阻挡的,逆历史潮流而动,是螳臂挡车,只有死路一条。现在世家必然倒台,随之而来的势力而没有成熟。按照郑琰的知识来看,未来将是所谓读书人的天下,这些人,最后会变成一群很奇怪的人。
法治比人治更好,但是,如果这个法是恶法,就坏菜了。考试取人,比推荐更科学,但如果考试的内容不正确,比如,考这几张纸里的东西。理解不深刻不给做官,怎么样?
郑琰觉得,这几页纸代表的是更深层次的黑暗。一些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又被翻了出来,如果照着推广下去,大概最后就该是女人裹脚、男人变受吧?
她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一半盛唐一半晚清的对拼,从万国来朝恨不能生中华国,到八国联军谁都能踩两脚。
不是败在科技上啊,是败在思想的阉割。
不好意思,激动了,这孩子以前爱国主义教育学得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