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皇后一怔,暗道,池家大娘果然好颜色,看着令人忘忧。又叹青春少女不知愁,真是好命。开口道:“不愧是先生的女儿,果然生得好模样。”
池春华道:“娘子过奖啦。”
顾皇后道:“这却是不为过的,来坐近些罢,我比你也大不了几岁,坐在这儿空落落的。阿昭是我表弟,你也不是外人。”
池春华颊上泛起粉色道:“娘子好促狭,爱看人脸红。”
顾皇后笑了:“面泛桃花,更可爱了。”
池春华不依,与她笑闹了一回。顾皇后道:“春华是我忘忧客,可愿常来?”
池春华道:“只要娘子别嫌我吵,阿娘总说我淘气来的。”
“怎么会呢?春华爽朗有名士之姿,我见春华便觉亲近。”
池春华笑弯了眉眼:“娘子不嫌弃就好啦,我先前倒少入宫,今后又多一个去处。”
顾皇后肚里一喜,口上道:“这样很好。”
两人各怀心思,倒也相识甚欢。
顾皇后与池春华闲话多时,试探地问池春华可知晓袭爵之事。池春华道:“总听说朝中吵嚷,我也听不分明,阿娘阿爹每说这样也不是办法。”
顾皇后心说,确实不是个事儿,眼见再问不出什么来,也便住了口只在心中暗愁。萧复礼的态度她能猜出一二,然而娘家的利益她又不能不管,实是左右为难。池春华抖抖耳朵,心说,我爹和我娘近来神神秘秘地,怕不就是在商议这事儿吧?这个却不能告诉你了。
池脩之与郑琰确实在商议解决之道,办法是池脩之提出来的,他认为,现在朝中也有只发俸禄不给封户的做法。这样只要发给一个固定数目的钱粮,便不用从国土上划一片儿几百户的给人。
有食封,就是把某地多少户的租赋划归某爵,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就是,租赋是会变动的,一般只会越收越多。而国家公务员的工资,已经有几十年没涨过了,相当地节省!
发俸禄结合收封地——虽然除了很特别的宗室子弟,绝大多数身有爵位的人已经与封地相脱离了——算起来能匀出一大笔的钱来。多出来的这笔钱也有个用处。
爵位也被分作两种,一种是世袭,一种是只及自身。世袭者,开国元勋、有军功的袭五代再降等,其余袭三代而降等。都发俸禄而不再给封地——封号还是保留,也只是一个称号——用节省的那笔钱发。
羊毛出在羊身上!池脩之的奏本写得一本正经:“地有肥沃贫瘠,同是三百户,膏腴之地与苦寒之地所出之租赋不等,如此未免不公。苦乐不均,或有为争封地而生事者,不如均其苦乐。朝廷一总征发租赋,既免诸侯运输之烦,又免百姓另输之扰,是公私两便。”
第四百四十三章 毋以妾为妻
据许多后世专家讲,这项建议是“象征着消除分封制残余的重要举措,是大一统国家中央集权加强的象征,有利于国家统一调配资源,减轻了人民负担。”
要郑琰说,池脩之分明就是朝三暮四,耍猴儿玩呢!
袭爵的问题僵持不下,双方各持己见,也不知道单纯是为了面子,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勋贵分明已经乏力,却还在坚持,正义之士们也只是说着车轱辘的话,依然不肯退步。
池脩之提出的看起来像是一个折中的方案,双方不明真相的群众都很震惊,震惊完了就指责:凭什么呀?他们明明已经坚持不下去了,只要再坚持一下,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池脩之,你这是要坑我们吗?
好心解决问题的池脩之被两派一齐鄙视,双方固然不弹劾他,见了他却也没有太多的好脸色。正直之士私下议论,背后又翻了一回池脩之的黑历史,认为他这个过于圆滑。勋贵们则认为,这个建议很矬,不能满足大家的愿望。世家倒觉得他有些“软弱”。
萧复礼却很是赞叹。小皇帝伸手又托着本书,左思右想,倒是确定这是一个平衡之道。虽然他很不甘心要给有爵之家继续优待,对国家目前的状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大家都不满意却能够勉强接受的办法。
萧复礼的心中,已经取中了这一条建议,尤其是算一算,发现自己并不亏本之后。他微微透露了一点自己的意思,僵持双方都不肯应声。
一片抗议声中,双方的阵营也出现了动摇。首先是部分封地并不是那么富裕的诸侯,算一算自己拿到手的实惠,至少是不亏。世袭不易,口上这么喊着,潜意识里未必就觉得一定能成。有了这么一个突破口,力量对比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眼见形势一片大好,正直之士紧密围绕在袁曼道的周围,开始穷追猛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