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王笑了笑,道:“陈飞卿错得越多越好,本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姚大人当真不知道吗?”
又是为了跟安国候府撕!
姚乙皱眉道:“然而……”
宁王道:“还有一件,赈灾粮款贪墨一案,姚大人打算怎么做?”
姚乙不动声色地看他:“王爷是什么意思?”
宁王道:“姚大人是聪明人,今日秦大人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皇上为了此案震怒,是必定要抓些人的。”
姚乙警惕地道:“下官真是无辜。”
宁王道:“大人自然无辜,可总得有不无辜的人。”
姚乙一怔,道:“王爷的意思是……”
宁王问:“姚大人知道为什么皇上要派本王和陈飞卿一起来吗?”
姚乙道:“互相牵制。”
宁王道:“姚大人看得浅了些。”
姚乙有点糊涂了:“王爷究竟是什么意思?下官糊涂,实在是不明白。”
宁王道:“陈飞卿与皇上向来亲近,又与公主订了亲,却如今与一个娼妓之子不清不楚,你以为,皇上当真不知道,也不在意吗?”
姚乙又是目瞪口呆。
宁王这话说得暧昧,又早有传言,姚乙虽然不全信,但也不会全不信。
这些京城人,当真会玩……
姚乙小心地问:“皇上当真和小侯爷……”
宁王看他一眼,意味深长地道:“皇上厌恶对他不忠贞的人。”
姚乙便明白了宁王的意思。宁王无外乎想要压倒安国侯,是在暗示他往底下推出替罪羊。这替罪羊得跟姚家没关系,但最好,还得跟安国侯有关系。
然而姚乙也并未顺着话头说下去。一则,大家一起贪墨,不说感情也有点人情,事情还不至于收不了场,让他卖下面人他就卖,以后也难以服众。二则,他得听太后的意思。
于是姚乙岔开话头,说起了别的。
宁王倒也不催他,随他去。
第64章
是夜,姚乙便派人去了京城问太后的意思。
京城离这里有些距离,那人连夜赶路,累死了一匹马,才紧赶慢赶地在三日后带回了太后的话。
太后让姚乙不要做出头马,万事有宁王、陈飞卿和钦差秦郑文做主。
姚乙品了品这话,心知肯定不是让自己啥也不做,恐怕是让自己坐山观虎斗。
且又有人带来了消息,说是宁王背地里的动作也不小,且桩桩件件都指向了安国候府。
太后,或者说是姚氏一族,其实并不太相信宁王是真心投靠。老人们还没死绝,他们是见过年轻气盛时的宁王的,当年宁王与先帝的感情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都是继位的大热门,后来宁王出了事,这才没再提过。甚至还有人认为,宁王那桩事,也和先帝脱不了干系,因为当时宁王的恩师便是先帝荐给宁王的。
宁王再别无选择,太后都相信宁王不会与安国候联手,这一天永远都不会来到。
因为有一桩事,很少有人知道,太后恰恰是这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她知道,宁王的那桩丑事是被安国候戳穿的,不光是戳穿,还捉了现行,亲手将丑事中的另一个人打伤。打伤后那人就逃了,本来这事也闹不开,大家都保持缄默便好,即便宁王私底下追着那人跑了也罢,皇家的事想遮也能遮一遮,可安国候也跟着追去了,把奄奄一息的宁王带了回来,然后将宁王被那人利用犯下的错行一一上禀皇上。
圣上盛怒,几乎要手刃宁王这个不肖子,却最终没有,只让宁王削去王位,禁足。后来还是先帝登基后才又逐渐地恢复了宁王的自由与名号。
当时太后见过刚被先帝放出来的宁王,不是一个形销骨立所能形容。年少时的宁王是一个非常骄傲且又热烈的人,鲜衣怒马,神采飞扬。可是那件事之后,似乎便失去了魂魄,沉默得如同行尸走肉。后来,先帝严厉不许人再提往事,宁王这才慢慢地恢复了过去。
若说宁王此生不恨安国候入骨,太后反正是不相信的。
一日后,秦郑文亲自登门拜访城中富贾,却得知十家病了五家,重病,还传染,剩下五家不是回乡祭祖了就是出城被绑架了至今找不到人。
秦郑文倒也不恼,朝那些管家道:“既然如此,本官只好让人包围了你们府邸,省得传染了别人。至于被绑架的,为了保护其他家人,本官只好也让人一并守着。还要回乡祭祖的,本官派人去接他们回来,省得路上出意外也被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