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虔至深_作者:叶遍华/华泱【CP完结】(15)

2018-04-01 叶遍华华泱

  少女对着镜头微微一笑,同此前的小女孩幅度一致,蕴含的内容却大不相同。她笑得很美,眉眼间有着丝丝萦绕的灵气,眼底却是悲哀的。

  她可能是专业演员,演技明显比小女孩成熟得多,表演细节处更加精准,却与整体氛围保持了和谐,若说是风景,则浑然天成。

  美丽转瞬即逝。

  表达逝去,导演的手法非常简洁。低矮的山丘上,三个土丘依次排列。一个老妇人跪在坟丘前,老泪纵横。听到哭声,科林这才意识到,先前的小女孩和少女并没有一句台词,千言万语,尽数蕴于镜头与眼神。

  他能从老妇人身上感受到彻骨的绝望与悲哀。那绝望几乎是直接灌输在他大脑中,不带一丝情面。

  极致的留白,给了演员最大的发展空间。也可以认为是那风格浸透在了每一个细节里,是以留白的白纸改变了颜色------个人风格强烈,却又不会为此桎梏。

  他将来拍电影,能拍的类型应该非常广泛。

  老妇人将一张纸放在最小的土丘前,点火烧了它。镜头逐渐拉远,囊括了山丘,村庄,城市,日新月异,最后定格在端坐在椅子上,垂暮的老妇人身上。

  “我七十岁了。是高寿,但我不想活这么久。”

  “我十八岁结了婚,二十岁守了寡,好歹有个儿子,有出息,能干活,娶了媳妇,很快有了孙女。”

  “孙女七岁时,儿子和媳妇说要给孙女房间换个门,上山砍材,从山上摔了下去。”

  “我只有我孙女了。我想着我好歹有我孙女,好歹能过下去。”

  “可孙女长大了,遭人羞了去,天气热,发炎救不了,就也去了。”

  “我好恨那个被毙了的人。他被毙了,可我没了孙女。”

  老妇人弯下腰,低声哀哭着。画面上浮现出一张纸,上面的字迹歪歪扭扭,带着十足的稚气:

  “昨天我终于七岁了,可以多认字了。”

  “爸爸妈妈说要给我换个门,高兴,以后写字不用吹风了。”

  “奶奶说她要给我做饺子,我最喜欢吃了。”

  “我爱我家人,我们要永远在一起。”

  女孩清脆的声音回荡在放映厅,科林听不懂中文,却明白那种感情。

  最后一个镜头,是一扇崭新的门,木质的。

  时间能流逝,生活能富裕,可过去的伤痛永远无法被抚平。

  科林又想起了此前的少女。她那样单纯、美好,仿佛山间的精灵,可在现实的灾祸面前,一切的美好轻而易举便被摧拉枯朽------如果天灾人祸没有发生,她能平安长大,那该是多好的事!

  平心而论剧本其实很薄弱,但薄弱的剧本反而让观众在事后回忆时,更加惊叹导演的天才。

  科林终于明白了自己开头感受到的冷漠来自于何处------这悲剧是人造的,是完全可以避免可以不必发生了,它被拍成短片呈现出来是为了获得人们的悲伤,可悲伤的创造者对此的态度,是极致的冷峻、清醒,他对这一切,无动于衷。

  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这其实是导演的功力不够,电影贵在真实以动人,可导演却用虚假呈现真实,观众悲伤之余还留有惊怒。

  在这一刻,他是电影的上帝。

  而科林唯一的感觉,是他终于窥伺到导演的秘密------他厌弃这世间,憎恨这不公,可他太聪明、太理智,以至于足以傲世。

  他消极待世,可被舍弃的不是他自己。

  画面戛然而止。漆黑的银幕只余下背景音乐。科林这才发现,那音乐已经变得繁复精妙,但由于配乐的炫技始终与摄影、剪辑、表演的程度相配合,是以丝毫不觉突兀。

  这微妙的落差大概是个提醒,用“错误”告诉观众自己调度技巧的高超。可除了这个细节,科林竟然找不到丝毫炫技的成分。

  而新导演,尤其是天赋出众的新导演,最常犯的错误,难道不是对电影求多求全?

  “他是个天才,一个很难走弯路的天才。”凯斯特纳打开灯光开关,注视着科林呆愣的脸,“当然,他和别的天才不一样。”

  科林的嘴唇在颤抖。

  他当然知道什么是天才,比如乔·霍布斯,他永远记得去年八月份他来面试的场景,卡尔让他演一只狐狸,他没有模仿任何动作和声音,只是原本有些懒散的眼睛骤然明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