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偶像,我是职业的_作者:蛀牙乐(196)

2019-12-02 蛀牙乐

    那么,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在意麦升呢?这种在意,甚至到达了病态的地步。

    李益翻找起了资料,也许和年代有关?

    作者有话要说: 转发这个李哥

    让你考前压题压到真题!

    范导的片子很有逼格

    所以应该是个致郁片

    李哥是个成熟的偶像

    他已经学会给自己找工作了

    可喜可贺

    上班的时候发现公交车上只有我一个人

    包车了哈哈哈哈哈哈

    不过外面人真多呀

    大家出门玩耍小心哦

    作者躺在被窝里为大家祈祷    李益给人物写小传的进度并不是很快。

    尤其是发现和父母的年代有关以后, 他更是花费了大量时间来查阅当时的资料。

    查过关于特定年代的资料后,他终于有点明白那对夫妇的奇怪态度了。

    跟身世无关, 跟乱七八糟的猜测也无关。

    只是意难平而已。

    在特定的年代, 铁饭碗的工作代表了一切。

    所有人的羡慕,甚至代表了部分特权。

    但麦升的降临, 让所有的一切都消失了。

    不管是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胸口的那股气,他们必须证明, 换来的孩子,绝对比得上他们失去的工作, 而且必须超过工作可以带给他们的利益才行。

    于是他们倾尽全力去培养这个孩子。

    事情一开始没有什么问题, 麦升品学兼优,甚至展露出不凡的绘画天赋, 证明了他们的牺牲没有问题。

    但所有的一切在车祸中都破灭了。

    放弃了一切换来的孩子, 最后什么都不剩。

    于是, 他们疯了。

    麦升是个试验品。

    麦阳是祭品。

    在麦阳醒来的那一刻,他就被这个家庭死死得捆绑住了。

    以上,都是李益通过剧本的蛛丝马迹推测出来的。

    导演的剧本里并没有那么多详细的背景描写, 毕竟《破茧》主要还是要讲麦阳被救赎的成长故事, 成长才是主题。

    顺带一提, 他在写完前半段小传后,不确定自己写得对不对,就把写完的成果发给了范桦,不要求全对, 但错误不能有,那影响他整个表演的。

    导演或许一直在忙,一开始没回复。

    李益一直等到了晚上,手机才收到了简短的回信:“可以。”

    李益皱眉,可以?

    是夸这个工作做得可以,还是写的背景没问题?

    说实话,李益在表演上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尤其是上次的《五三》,他觉得自己演得非常差,已经完全没有自己是个合格演员的自信了。

    以前他做事情就有点强迫症,类似于,上台前一定要做好百分百的准备,没有百八十次的排练,他连舞台都不想上。

    这种强迫症反映到电影上,就是在开拍之前一点要背好所有台词,练习走位、说话的语气甚至包括与人物贴合的小动作。

    提前就能完成的工作,李益绝对不会把工作带到片场。

    理想状态中的工作,就是他一个人做好所有准备,然后到现场,所有的表演都一次过。

    得到了导演模糊不清的回答。

    李益犹豫了一下,决定乐观一点,就按自己写的背景继续揣摩。

    毕竟这已经是他能想出来的最合情合理的剧情了。

    在李益挠着头发继续写小传的时候,“态度模糊不清”的导演正在夸他。

    他的感慨,在之后无数次采访时,都会被问起,而他每次的答案都一样:“木一闵的天赋很好,非常聪明,但我更喜欢他的态度。”

    “拿到剧本的第二天,他给我发了一份人物小传的背景。”

    “他完完全全由剧本里面提到的细微末节,推测出了整个人物的成长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