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人家_作者:风暄和(284)

2019-12-02 风暄和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谁知,朱厚熜和陆炳也随他站起身来,院外烟火红光之中,朱厚冷清清的声音、陆炳清澈洪亮的声音和林蓁略带些孩子气的嗓音起落应和着,好像是一首特别的颂歌:

    “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且斟满手中青铜罍,让我不再伤怀。)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且斟满手中犀角觥,让我不再悲哀。)”

    就在院门之外,林蓁似乎瞥见另一个修长清瘦的身影,她披着一件洁白的大氅,裙边却似乎闪烁着丝丝缕缕蜿蜒缠绕的金线,好像一朵朵盛开的忍冬花……

    过年之后,朱厚熜的例课要停到正月底。闲来无事的林蓁接受了陆炳和其余几个孩子的邀请,打算到王府在乡下的田庄去看看。这天冬雪渐融,春日的太阳照的整个王府上下都暖融融的,林蓁坐上马车,一路往安陆乡下驰去。

    林蓁自从来到安陆之后,就没有离开过兴王府。这一次随着陆炳到王府的田庄去巡视,是因为朱厚熜一直想到王府在乡下的庄园里住上几天,但由于王府复杂的各种祭祀活动暂时不能成行,于是就让林蓁和陆炳先去瞧瞧,打打前站,看看那里一切是否准备妥当了。

    陆炳领了这个任务,心里多少也有些兴奋。林蓁就更不用说了,他一直想看看王府以外的安陆州,这下子终于得偿所愿,他掀开厚厚的帘子往外看去,只见马车已经出了热闹的州城,现在正慢悠悠走在乡下雪刚化开后有些泥泞的小路上,他呼进胸腔的不再是王府里带着香火味的发闷的空气,而是他所熟悉的,田野中孕育着万物的土地在冬季仍然凛冽的微风中的清爽的芬芳。

    林蓁一路上不停把头探出窗外深深呼吸,终于把陆炳逗笑了,问他道:“怎么?乡下的气味有什么不一样吗?”

    林蓁道:“当然不一样啦。我是乡下孩子,从小就是闻着土地的味道中长大的。只不过岭南更暖和,我们那里盛产水果,我家里养的有鱼,还有桑树,总体上,岭南的空气感觉比这里湿润,还有点微微发甜。不过闻起来都很舒服。”

    陆炳点点头,道:“你说的有道理,王府里待得久了,总是觉得胸中沉重,想来也是因为深宅大院之中,少了些泥土气吧。”

    林蓁又道:“对于我们乡下人来说,田地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你要是好好对待它,他就能让你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说到这里,他又想到了一年比一年更加沉重的赋税,叹了口气,道:“不过如今想过上好日子是越来越难了。”

    陆炳对佃户们的不满也略有耳闻,“嗯”了一声,也掀开帘子看着外面。湖南、湖北盛产稻米,土壤富饶肥沃,明朝之前江南是天下粮仓,而如今渐渐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一路来林蓁已经看见了不少开始春耕备耕的农人在地里忙碌,广袤无垠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那些人就好像一个个小黑点在林蓁的视野里移动。林蓁好奇的问道:“这些田地都是兴王的吗?”    陆炳正色道:“没错。王爷受封的时候,弘治皇帝赐给了他老人家湖广京山县近湖淤地一千三百五十二顷。后来,郢、梁二王因为没有后嗣,他们的香火田地四百四十九顷也归了王爷,听说,王爷与襄王还因为郢王那七十户田产生了不少纠纷,不过最后这些田地还是归了咱们王爷。到如今累积下来,王爷受赐和向皇上乞请得到的土地大概有八千多亩。王府中日常的开销用度,大多都是从这些田地当中来的。”

    陆炳向来能把这些数字记得清清楚楚,林蓁听了却不住咂舌,八千多亩地,这是什么概念,这得是多少个山都乡呀!

    陆炳见林蓁惊讶的模样,笑道:“你以为王爷往年救荒、捐助贫寒士子、修建学宫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

    林蓁恍然大悟,看来这些田地维持王府上下的正常运转绰绰有余,剩下的钱,像兴王这样贤明的还知道拿出来造福百姓,像那些不贤的藩王,全都用在吃喝玩乐,大兴土木,享受生活上了,更有甚者,如江西的宁王,就把这些民脂民膏用来贿赂朝中高官,宫里的内侍,招兵买马,将来更不知道要祸害多少百姓。这些藩王所谓的皇室尊严和野心给老百姓造成了多么沉重的负担,恐怕耽于玩乐的正德皇帝根本就不愿意费心去想吧。